近期,江西宜春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公众对脑梗急救知识的关注。2025年,一位7岁男孩和奶奶在集市买菜时,奶奶突发脑梗,意识丧失。男孩冷静地用奶奶手机联系父亲,父亲到场后拨打120,在男孩引导下救护车及时赶到。奶奶在黄金1小时内被送医溶栓,避免了偏瘫等严重后遗症。今日头条等媒体采访现场目击者及医护人员,证实了事件真实性。
黄金1小时,脑梗急救为何如此关键?
脑梗发生后,每分钟约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一般来说,3小时是溶栓治疗的黄金窗口期,6小时后治疗效果显著下降。就像案例中的奶奶,从发病到溶栓只用了1小时,这直接决定了她的预后质量。而识别脑梗症状也很重要,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含糊、面部不对称等是典型预警信号。我国脑梗患者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超过4小时,主要因为家属误判症状或不熟悉急救流程,导致致残率高达40%。案例中男孩准确拨打急救电话并描述症状,比单纯等待家人到场节省至少20分钟,体现了早期识别与快速响应的价值。
突发脑梗,家庭该如何急救?
遇到突发脑梗,可按以下四步进行现场处置。首先要评估环境安全,将患者移至平坦处,避免二次损伤,就像案例中男孩扶住奶奶防止跌倒。接着判断意识与呼吸,若无自主呼吸需立即心肺复苏,但脑梗患者多保留自主呼吸,应优先保持侧卧位防误吸。然后观察并记录发病时间、症状变化等信息,为医生提供关键病史。最后精准呼救,拨打急救电话时明确说明“疑似脑梗”“具体症状”和“准确位置”。家庭还可配置急救包,常备血糖仪、急救毯等物品,并咨询医生准备必要药物。此外,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脑梗场景,培养孩子的急救能力。
哪些方法能预防脑梗?
对于脑梗风险人群,可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高血压患者要每日监测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可降低脑梗风险40%。还要戒烟,规律运动,如每周3次快走。糖尿病患者需规范服用他汀类药物(用药请遵医嘱)。社区可推行“脑健康筛查日”,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检测颈动脉斑块,建立急救技能普及站,采用VR模拟训练提升居民实操能力。政策上可将家庭急救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要求养老机构每季度开展脑梗应急演练。 脑梗可防可治,学习急救知识、做好家庭应急准备,能让更多人远离脑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