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突然停诊并通知员工“就地解散”,该医院已累计欠薪10个月,还新增664万余元执行标的,正申请破产。这一事件暴露了基层公立医院的生存困境,也影响了周边居民就医。
公立医院缘何资金链断裂?
- 医疗收入暴跌,基建雪上加霜:嘉医附院2023年总收入6155万元,较2022年减少1127万元,医疗收入同比骤降27.9%,门诊收入减少760万元,住院收入减少461万元,现金流枯竭。此外,2020年启动的7145万元门诊及住院大楼改造工程,让资金链更加紧张,陷入借债改善设施却因收入不足无法偿还的恶性循环。
- 医保改革连锁反应,支付压力山大: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推行后,嘉医附院收治患者的单病例医保支付标准下降,部分病种收入低于成本,只能减少接诊量。2024年1 - 7月,全国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出现450亿元赤字,地方医保资金紧张进一步限制了对医院的支付能力。
- 基层资源萎缩,患者纷纷流失:患者都往大型三甲医院跑,基层医院门诊量持续下滑,2023年嘉医附院门诊收入降幅达20%。而且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比不足10%,多数靠医疗服务收入自负盈亏,医保支付和患者数量双重下降,亏损自然迅速扩大。
医院倒闭,公众健康受何影响?
- 就医难上加难,诊疗面临中断:周边居民得跑到30公里外的三甲医院看病,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复诊困难,很可能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该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其停诊还削弱了分级诊疗体系,让“小病挤大医院、大病无处治”的情况更严重。
- 公共卫生隐患升级,疾病防控能力下降:常规体检、早期筛查服务没了,可能导致癌症等重大疾病确诊时间推迟,增加治疗成本与死亡风险。基层医疗机构是传染病监测的第一道防线,它停摆可能降低疫情预警效率,增加社区传播风险。
- 医疗资源错配加剧,三甲医院不堪重负:患者都往大医院涌,会导致急诊拥堵、住院床位紧张,进一步推高医疗系统整体运行成本。
如何破解基层医院生存困境?
- 精细调整医保支付,保障医院合理收益:根据区域医疗成本差异,建立医保支付标准的动态补偿机制,动态调整DIP分值与点值,避免基层医院因支付标准过低而亏损。对急诊、慢性病管理等社会效益显著但收益低的科室,设置最低医保支付保障线。
-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分级诊疗:将基层医院财政补助占比提升至20% - 30%,重点支持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急诊能力建设。通过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远程诊疗协作,提升基层医院技术能力,减少患者外流。
- 转型运营模式,拓展收入来源:推行精细化管理,压缩行政开支,优化科室设置,合并低效科室、强化优势专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医养结合”“健康体检中心”等延伸服务,拓展非医保收入来源。 嘉医附院倒闭警示我们,需多维度重构医疗生态,保障基层医疗,守住百姓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