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多所高校发布研究,基于1985 - 2019年覆盖133万学生的全国体质调研数据,指出中国儿童青少年肌肉健康水平20年间持续下滑,近10年加速。立定跳远等肌肉力量指标走低,体重却上升,成年后慢性病风险增加。这引发各界对青少年运动模式失衡的反思。
青少年肌肉力量下降,数据与成因大揭秘!
从1985年到2000年,立定跳远成绩持续提升,但之后出现断崖式下降,18 - 22岁群体下降幅度最大,2010 - 2019年,22岁男生均值下降6.4%,女生下降6.0%。同时,超重青少年比例从2000年的10%升至2020年的18%,肌肉质量占比却减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课中抗阻训练占比不足5%,学生课余日均久坐超5小时,导致肌肉代偿性萎缩。家长和教师存在“力量训练影响身高”“学业优先”的认知误区,60%学生从未接受过规范的力量训练指导。此外,社区缺乏青少年专用力量训练设施,家庭运动空间不足,公共体育场所器械多针对成人设计。
肌肉力量不足会直接降低基础代谢率,加速脂肪堆积,增加运动损伤风险3 - 5倍,还会导致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形成“一动就累”的恶性循环。
肌肉健康缺失,青少年面临哪些长期危机?
短期来看,肌肉无力使青少年运动损伤高发,骨折、韧带拉伤发生率较20年前上升40%,尤其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同时,58%学生因力量薄弱逃避集体体育活动,加剧社交焦虑与抑郁倾向。
中长期而言,肌肉力量不足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成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 - 3倍,肌少症提前至40岁出现,伴随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风险翻倍。骨骼峰值骨量积累不足,60岁后骨密度可能低于正常值15%,日常行动能力受限概率提升50%。这也会给未来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损害人力资本。
拯救青少年肌肉力量,科学干预方案来了!
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可采用不同的抗阻训练方案。6 - 12岁以自重训练为主,结合弹力带进行趣味性游戏化训练,每周2次,单次20分钟。13 - 18岁引入轻量哑铃、药球等器械,每周3次,单次30分钟,需专业教练指导。19 - 22岁结合功能性训练与自由重量训练,每周4次。
学校应将抗阻训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配备标准化器械包,教师需完成运动医学培训认证。家庭可利用家具创造训练空间,购置低成本器械。社区应推动健身房增设青少年专区,组织相关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此外,要将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核心指标,每2年发布省级对比报告。制定青少年抗阻训练器械安全标准,建立运动损伤保险与急救培训联动机制。
青少年时期进行抗阻训练可预防慢性病,通过多方努力扭转肌肉力量衰退趋势,筑牢终身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