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京报调查发现多款中老年营养粉产品虚假宣传,像“米麦奇”“朗臣优佳”“皇麦吉”等普通食品,在电商页面和客服话术里宣称可给术后老人“替代吃饭”,还暗示与特医食品功能相当,但实际上营养成分不足,存在严重健康风险,该事件被列为保健品市场乱象典型案例。
特医食品和普通食品,差异究竟在哪?
根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特医食品的全营养配方要含有不少于25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配比要符合临床需求,只能在医疗机构或药店销售,还得明确标注“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而涉事的普通食品,营养成分表显示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不足9种,也未标注渗透压、渗透浓度等医疗级指标。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普通食品禁止宣称“替代正常饮食”“适用于术后恢复”等医疗用途,其宣传还涉嫌违反《广告法》第十七条“保健食品以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规定。 特医食品分为“全营养配方”“特定全营养配方”“非全营养配方”三类,术后患者要根据消化能力选择“疾病特定型”产品。普通冲调谷物制品没经过临床验证其溶解性、黏稠度等物理特性,可能堵塞鼻饲管或引发胃肠道不适。
术后老人错吃普通食品,健康风险知多少?
普通米粉蛋白质含量通常低于10g/100g,远低于特医食品15 - 20g/100g的标准,这会导致术后伤口愈合延迟、肌肉量流失加速,增加压疮和感染风险。同时,普通食品缺乏维生素B12、锌、硒等关键成分,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让术后老人感染风险升高3 - 5倍(《临床营养学》数据)。糖尿病患者若选用未控GI值(血糖指数)的产品,可能引发血糖剧烈波动,增加酮症酸中毒风险。另外,长期依赖单一营养来源会使肠道菌群失衡,肝脏解毒负担加重,心脏需额外供血维持基础代谢,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病情。某三甲医院2024年收治的12例术后营养不良病例中,4例因长期食用类似产品导致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延长7 - 10天,医疗费用增加30%以上。
消费者如何火眼金睛选对营养食品?
选营养食品有三步验证法:一看标准代码,特医食品包装标注“GB29922”,批准文号为“国食注字TY + 四位年号 + 四位顺序号”;普通食品为“GB19640”或“GB7718”。二核对营养表,全营养配方应标注不少于25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含量≥1.0g/kcal(特医食品能量密度标准)。三查资质渠道,特医食品仅在医疗机构、药店或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含特医食品类别)的网店销售,其宣传不得出现“替代治疗”“治愈疾病”等表述。 术后饮食替代方案也分阶段:短期过渡期(术后1 - 7天),遵医嘱使用无乳糖配方或短肽型特医食品,能量密度1.0 - 1.5kcal/ml,渗透压<320mOsm/L。恢复期(术后2 - 8周),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至1.2 - 1.5g/kg体重/日,搭配深色蔬菜泥、低脂乳制品,避免高纤维粗粮加重消化负担。长期管理方面,糖尿病患者需选择碳水化合物占比≤50%、GI值<55的特医食品,每日监测血糖波动幅度。 此次事件提醒大家,消费者要升级标准认知,监管部门需强化审核,保障老年群体术后康复营养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