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一场专题发布会,众多中医专家齐聚,详解夏季特色调理方案,为大家呈上了一份系统性的夏日健康指南。今天咱们就围绕夏季防范空调病与晒背养生法这两大核心议题,结合权威专家建议,一起学习如何科学调护身体。
空调病,到底咋防范?误区又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空调病就是普通感冒,其实不然。空调病是因长期待在低温环境,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像肌肉骨骼疼痛、免疫力下降、呼吸道敏感等。 从科学机制来讲,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表示,低温环境会抑制排汗、降低体表温度,导致寒邪入侵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那该如何防控空调病呢?这里有四条核心措施:
- 温度设置≥26℃:空调温度别调太低,26℃及以上既能保证凉爽,又不会让身体受寒。
- 避免冷风直吹:冷风直吹颈背膝,很容易让寒邪入侵,要调整空调风向或使用挡风板。
- 定时通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空气不流通,定时开窗通风,能让室内空气保持新鲜。
- 大汗后避免骤冷:大汗淋漓时,身体毛孔张开,此时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寒邪更容易入侵,应先擦干汗水,适当休息后再进入空调房。 此外,还可以试试生姜苏叶代茶饮。取生姜3 - 5片,苏叶3 - 6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这道茶饮能促进机体排汗散寒,对预防空调病有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关于空调使用还有一些常见误区。比如有人觉得“空调温度越低越凉快”,其实温度过低不仅会让身体受寒,还会增加耗电量。还有人认为“穿厚衣物抵御寒气”,但只靠穿厚衣服,不注意空调温度和通风,还是会让身体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我们要学会动态调节温度,适度保暖。
晒背养生,咋做才正确?有啥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背部督脉是“阳脉之海”。刘征堂医师解释,夏季晒背能通过温热刺激激发阳气,驱散体内寒邪,改善阳虚体质与骨密度问题。 晒背也有操作指南。时间最好选在8 - 10点,此时阳光相对温和。初晒10分钟,之后可逐渐增加到20 - 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身体较弱,晒背时长要适当缩短。晒背时以“温热微汗”为度,千万不要在正午暴晒。 不过,晒背也有风险。如果出现皮肤灼痛、头晕中暑等症状,要立即终止晒背。同时,“晒得越久越好”“雨天室内补晒”这些都是误区。晒背并非时间越长越好,过度暴晒会损伤皮肤,甚至引发中暑等问题。而室内补晒没有阳光中的紫外线等有效成分,达不到晒背的效果。
冬病夏治,到底是啥原理?适合哪些人?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夏季阳气外发,是驱除寒邪的好时机,适合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人群主要是阳虚体质、呼吸系统慢病患者。但阴虚火旺者要慎用,因为冬病夏治主要是激发阳气,阴虚火旺者本身阳气较盛,再进行治疗可能会加重症状。所以,一定要强调个体化调护。 现代研究也佐证了冬病夏治的效果。中医临床数据显示,三伏贴等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咳嗽的缓解率和复发率,对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药膳食疗和艾灸疗法,咋科学应用?有啥误区?
夏季食疗有很多选择。比如绿豆百合粥,由绿豆、百合等熬制而成,能清心火;姜枣茶,用生姜和红枣煮成,可温中散寒。不过,不同的药膳有不同的食用禁忌。像苦瓜虾仁,虽然能清热泻火,但脾胃虚寒者不建议食用。 艾灸疗法也有多种选择。天灸(三伏贴)适用于呼吸系统虚寒疾病;长蛇灸(督脉灸)能振奋全身阳气,针对腰脊冷痛、宫寒不孕、脾胃虚寒等症状;引火归元灸需1小时/次,可调理上热下寒型虚烦、盗汗;神阙隔姜灸能强力温补脾肾,改善腹痛腹泻、夜尿频多及妇科虚寒诸症。但要注意,艾灸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 这里也有一些误区需要澄清。“艾灸可包治百病”“自行加大艾灸剂量”都是伪科学观点。艾灸虽然有很多功效,但并非能治疗所有疾病,自行加大剂量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艾灸要循序渐进,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夏季睡眠和运动,咋安排才健康?有啥个体化建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建议,夏季睡眠要遵循“夜卧早起”原则,23点前入睡,午休11 - 13点。“上凉下暖”也很重要,用冷水洗脸能促进清醒,温脚能改善末梢循环。 运动方面,白天适度锻炼能增强阳气,但晚间7点后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扰动阳气。像八段锦这样的静功就很适合夏季。 对于失眠人群,可以用酸枣仁、夜交藤等药材泡脚,帮助入睡。备考学生要避免熬夜和过度依赖咖啡因,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学习状态。 科学养生要融合天时与体质。夏季通过防范空调病、正确晒背、合理膳食与作息,能有效调和阴阳,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大家一定要遵循专家指导,避免极端做法,养成循序渐进的调护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