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东部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酷暑的威力。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着实令人警醒,全球年均有44.2万死亡案例与高温相关,而我国高温相关死亡率更是增长了4倍。高温病可不是简单的中暑,它包含了热疹、热痉挛、热射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疾病谱系,我们需要系统地去认识和应对。
高温病有哪些类型,危害有多大?
- 热疹与热水肿:热疹是由于汗腺堵塞引发的皮肤炎症。当我们处于闷热环境,或者长时间久坐久站时,汗液排出不畅,就容易堵塞汗腺,从而引发皮肤炎症,出现红色小疹子,这就是热疹,常见于颈部、胸背等易出汗部位。而热水肿则表现为肢体肿胀,是因为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体液滞留导致的,同样与闷热环境、久坐久站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温防护指南建议,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并适当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 热痉挛与热衰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和脱水。热痉挛主要是因为电解质失衡,常表现为肌肉痉挛,尤其是在剧烈运动后更容易出现。《柳叶刀》研究指出,剧烈运动者患热痉挛的风险系数增加3.2倍。而热衰竭则是高温脱水的中度症状,患者会出现晕厥、乏力等表现。这两种病症虽然都与高温和脱水有关,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 热射病的致命性:热射病是最严重的高温急症,当核心体温超过40℃时,就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严重损伤。我国的人群研究显示,户外工作者、老年人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死亡率高出普通人群5倍。PMID 36218972研究表明,快速降温对于热射病患者至关重要,一旦发现热射病症状,必须尽快采取降温措施。
哪些人容易患高温病,与慢性病有啥协同风险?
- 特殊人群防护策略: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在高温天气下容易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慢性病患者,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高温会叠加他们的疾病风险。户外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热负荷超载,更容易患上高温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高温天气补水时,需要调整血糖监测频率,以确保血糖稳定。
- 慢性病急性发作诱因:高温天气会加剧高血压、哮喘等疾病的病理过程。例如,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引发血压波动。2021年《环境与健康》期刊中提到,冷热交替刺激可能诱发心梗,高温天气下这种风险会更高。
怎样科学预防高温病?
- 环境适应性调整:可以采用“渐进式热适应”方案,比如每日增加15分钟户外暴露时间,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温环境。空调环境和自然通风在温湿度控制上有所不同,空调环境温度较为恒定,但空气流通性可能不如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可以让室内空气更加新鲜,但需要注意温湿度的控制。
- 补水与电解质管理:为了科学补水,可以使用“动态补水公式”,即基础量加上活动量乘以0.5L/小时。运动饮料和淡盐水都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它们的性价比和适用场景有所不同。运动饮料含有多种电解质和糖分,适合剧烈运动后饮用;淡盐水则更适合日常补水。《营养学报》研究证实,补钾对预防热痉挛有一定的有效性。
- 行为替代方案:可以设计“高温时段活动置换表”,比如将上午10点的跑步改为下午18点的散步。在居家环境中,通过调整风扇摆动角度和换气频率,可以优化通风效果,让室内更加凉爽。
高温病紧急处理怎么做,有哪些伪科学要纠正?
- 分级急救流程:对于高温病的急救,可以采用“识别 - 降温 - 送医”三步法。热射病患者必须在10分钟内启动降温措施,比如用冰袋敷颈动脉区域。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降温”是错误的操作,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说明,冷水浸泡是更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
- 常见误区澄清:“猛喝冰饮快速降温”是谣言,低温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降温。“中暑后大量饮水防脱水”也是误区,大量饮水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口服补液盐的配比表,按照这个配比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更加科学。 高温病的防治需要我们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御”。个体要做好防护,同时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系统。建议公众建立“热适应能力自评体系”,通过监测晨脉变化、尿液颜色等指标实现早期预警。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数据警示我们,高温防护不仅是个人健康投资,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应对高温挑战,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