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网络流传的"病毒研究所"虚假信息发布声明,明确表示该单位不存在名为"病毒研究所"的下设部门,被广泛提及的"所长"常荣山也并非本单位员工,与其无任何关联。这一事件追溯到2022年,汕头大学就曾公开否认与常荣山的合作关系,此次辟谣再次揭示了网络虚假健康信息的隐蔽性和持续性。
虚假健康谣言危害大,这三方面要警惕!
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危害广泛。在公众认知误导层面,谣言易引发对疾控机构职能的误判。部分网民误将常荣山言论等同于官方立场,还转发他关于疫苗有效性等非专业观点,导致对现有公共卫生体系产生信任危机。在健康行为干扰层面,错误防疫建议会误导公众采取非科学防护措施。2022年常荣山发布"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全身防护"言论,部分网民过度使用防护装备,造成资源浪费和心理焦虑。在机构运营干扰层面,虚假信息挤占真实公共卫生信息传播空间。江苏疾控需耗费行政资源多次辟谣,数据显示2023年省级疾控机构平均每月要处理3-5起重大健康谣言澄清工作。
虚假健康信息是如何"诞生"和扩散的?
虚假健康信息传播有其溯源与成因。从身份伪造技术特征看,常荣山案例使用了"权威包装"手法,包括伪造机构名称、盗用专家头衔、断章取义学术背景等。虚假信息制造者常采用"半真半假"策略,提及真实机构名称却虚构部门设置,增强可信度。传播路径上,谣言在短视频平台、自媒体账号及社交群组中扩散。典型传播链为某健康科普博主转发未核实信息,引发区域性自媒体二次创作,经算法推荐形成传播风暴,该话题36小时内触及超500万用户。社会心理诱因方面,依据传播学"信息茧房"理论,公众对"权威机构"标签天然信任。调查显示42%受访者会因信息来源标注"某机构专家"而降低核实意愿,疫情后公众对病毒研究领域信息需求呈焦虑性增长。
官方和公众如何联手应对虚假健康信息?
面对虚假健康信息,官方和公众需协同应对。机构层面,江苏疾控采用"声明+溯源+警示"三步策略有效。建议疾控机构建立常态化"机构架构公示"系统,官网动态更新部门设置及专家名录,参考专业机构"专家库实名认证"模式。公众信息甄别方面,可采用"四步验证法":核查机构官网部门列表;比对专家任职证明文件;追溯信息原始发布渠道;交叉验证多信源一致性。例如通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网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验证机构真实性。长期治理上,可建立"健康谣言阻断联盟",由医疗机构、互联网平台、科研机构共同开发AI谣言识别模型,参考国际组织"健康谣言监测网络"经验,构建省级健康信息真实性评估标准。
此次事件揭示了健康信息领域"权威伪造"式谣言的新型危害,疾控机构快速反应体现了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进步,但提升公众数字素养仍是关键。建议将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纳入全民健康素养考核指标,培养"理性信息消费者",让官方与公众形成防谣抗疫"免疫共同体",阻断虚假信息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