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接诊了一百多名低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最小仅14岁。17岁美术特长生小美,因长期久坐、姿势不良、体重超标,患上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需手术治疗。这一现象反映出青少年腰椎问题低龄化趋势,值得关注。
青少年腰突症有多严重?数据说话!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不容乐观。高发年龄在16 - 19岁,最小患者仅12岁,相比传统高发的25 - 45岁年龄段明显下移。2014 - 2020年,中大医院收治21岁以下腰突症手术患者约200例,2019年后病例数翻倍。部分患者如小美出现双节段突出,伴随神经根压迫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只能手术。而且青少年患者症状隐匿,早期多是腰酸背痛,易被当成生长痛或普通疲劳,从而延误诊断。
哪些因素让青少年腰椎不堪重负?
行为模式上的风险颇多。像小美,美术训练时每日久坐1 - 2小时,还常有“葛优躺”、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使腰椎持续受压。同时缺乏运动,腰背肌群力量不足,久坐时椎间盘承受压力是站立时的3倍以上。生理负荷叠加也加重了腰椎负担,小美身高不足1.6米体重却达150斤,BMI超24,腰椎负荷显著增加。单肩背包、书包过重、趴睡午休等会扭曲脊柱力学平衡,加速椎间盘退变。环境与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学业压力让孩子长时间伏案学习、使用电子设备,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部分患者还有家族性椎间盘薄弱或骨密度异常的遗传倾向。
如何为青少年腰椎健康保驾护航?
个体行为调整很关键。坐姿要遵循“90 - 90 - 15”原则,坐凳面有15cm高度差、膝髋呈90°弯曲,每30分钟起身活动,连续久坐不超1小时。通过“靠墙站立训练”,即脚跟、臀部、肩胛骨贴墙,强化腰背肌记忆,矫正体态。运动与体重管理也不可或缺,每周进行3次平板支撑、小燕飞等核心肌群锻炼,增强腰背支撑力。将BMI控制在18.5 - 24区间,选择游泳、慢跑等低冲击运动减轻腰椎负荷。环境与医疗干预也必不可少,学校应推行课间强制起身制度,配备可调节高度课桌椅,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建议青少年每年体检增加脊柱侧弯及椎间盘超声筛查,持续腰痛或下肢麻木要立即就医。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可选择微创手术,术后配合康复训练降低复发风险。 青少年腰椎问题低龄化需重视,从日常姿势、体重、运动入手,家校共筑预防体系护脊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