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企业数量3.3万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活力十足。国家药监局批准315件创新医疗器械,国产医疗装备正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已实现“领跑”。
政策如何驱动医疗装备产业革新?
国家卫健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协同构建了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对研发、产业、应用端都有政策倾斜。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相关规划,还为创新药械设立绿色通道等。 在这些政策推动下,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年复合增长率约10.7%,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逐年提升。截至2024年底,医学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04.5万件。
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有哪些技术突破?
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在技术上不断突破。零磁医疗创新心磁成像设备、联影医疗推出5T磁共振、大医集团开辟X/γ射线一体化放疗新技术等。 这些技术创新在临床应用中成效显著。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产自主创新的全身PET/CT“探索者”将PET扫描时间从20多分钟缩短至最快30秒,还能开展全身动态4D影像采集。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联影智融研发的C550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穿刺针能以亚毫米级精度抵达病灶。 碳离子治疗系统、ECMO等尖端设备国产化意义重大,打破了进口垄断,降低了国内患者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医疗资源下沉如何提升民生福祉?
国家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等政策,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更新。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后价格降幅明显,更多市县级医院能开展机器人手术。5G超声机器人、远程诊疗系统等技术下沉,缩小了城乡医疗资源差距。 技术突破让特定患者群体受益。植入式脑起搏器曾被外国企业垄断,品驰医疗实现自主研发突破,众多帕金森患者、儿童癫痫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远程医疗覆盖偏远地区,AI辅助诊断提升了基层诊断准确率,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减少了地域医疗资源差异。
中国医疗装备未来有何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从规模扩张走向技术自主。未来,国家将持续支持产业发展,如优化医保绿色通道、完善定价机制等。 中国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不仅服务国内,也将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做出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将助力全球医疗普惠,让更多人受益于先进的医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