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突然出现呕吐、腹泻,就像肠胃在“抗议”,这时候既要缓解自己的不适,又得顾着宝宝的喂养安全。处理这类问题,得抓住几个核心要点:先精准判断病因,再调整饮食和用药,留意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同时做好停喂期间的宝宝喂养,最后预防复发。
第一步:判断病因,决定能不能继续哺乳
肠胃炎常见的诱因主要有两类——饮食不当或受凉,以及病原体感染。前者是不传染的刺激,比如吃太多或者肚子受凉,这时候乳汁质量没影响,可以继续哺乳;后者比如沙门氏菌、诺如病毒这些致病微生物感染,这种情况得暂停哺乳,防止病原体通过体液传给宝宝。
关键要做的:得留意自己有没有接触过可疑食物或感染者,如果还伴着38℃以上的发热、血便等情况,赶紧去医院查病原体类型。
第二步:饮食调整,记住“软”“短”“渐”
患病期间,消化系统就像“超载运转的机器”,得通过调整饮食帮它“减压修复”。
- “软”:选米汤、白粥、面条这类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减少肠胃蠕动的负担;
- “短”:要少量多餐,一天吃5-6顿,每顿吃平时的2/3就行;
- “渐”:症状缓解48小时后,再慢慢加蒸南瓜、土豆泥这类低纤维的蔬果。
特别注意:还要停2-3天乳制品,因为腹泻可能会引发暂时的乳糖不耐受。
第三步:药物使用,遵循“三选三避”
哺乳期用药得守好安全线,推荐这么选:
- 首选:蒙脱石散(能吸附毒素还不进入血液)、特定的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 次选:必要时可以用解痉药缓解肠绞痛,但得让医生评估;
- 禁选:氟喹诺酮类(影响宝宝软骨发育)、四环素类(会让宝宝牙齿变色)、含酒精的制剂。
提醒:所有药都得在医生指导下用,吃药和哺乳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
第四步:出现“三红灯”,立刻去医院
在家护理的时候,如果出现下面这些“红灯”信号,得马上就医:
- 脱水红灯:连续6小时没尿、口干、眼窝凹陷、皮肤摸起来没弹性;
- 感染红灯:高热一直不退、意识模糊、血常规里白细胞异常升高;
- 喂养红灯:宝宝出现嗜睡、尿量减少等异常情况。
检查建议:优先做大便常规(查白细胞、潜血)、血电解质分析(看脱水程度)。
特殊情况:暂停哺乳时,怎么喂宝宝?
如果需要暂时停喂,可以用这些方法保证宝宝的营养:
- 提前冻的母乳:发病前冻起来的母乳还能继续给宝宝吃;
- 替代方案:选检测合格的配方奶,或者专业机构处理过的捐赠母乳;
- 恢复时机:感染性肠胃炎得等症状消失72小时,而且两次病原体检测都是阴性之后再恢复哺乳。
预防复发:做好“三防”
要避免再次发作,得抓好这三点:
- 饮食防护:食物要彻底加热,生熟案板分开用;
- 环境防护:厨房餐具每天用开水煮15分钟消毒;
- 个人防护:上完厕所、喂宝宝前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额外提醒:哺乳期免疫力相对低,建议每年打流感疫苗(选非活疫苗),提高抵抗力。
总的来说,哺乳期遇到呕吐腹泻不用慌,先找对病因,调整饮食和用药,留意“红灯”信号及时就医,停喂时安排好宝宝的营养,平时做好“三防”,就能既缓解自己的不适,又守护宝宝的喂养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