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感觉晕晕的、看东西模糊,或者站不稳,可能是血压调节出了问题。医学上把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者舒张压低于60mmHg叫做低血压,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以下五类表现要特别注意:
- 头晕头痛:突然觉得天旋地转,还伴着头胀痛,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 视力问题:站起来的时候,短暂看不清东西或者视野变小
- 走路不稳:换姿势(比如从坐变站)时,腿发沉,走起来晃
- 心脏不舒服:心跳忽快忽慢,胸口觉得闷或者难受
- 突然出冷汗、脸色苍白:这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为什么会低血压?
身体调节慢
我们的血压靠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它的功能好不好直接影响血液循环稳不稳。比如突然起身时,有些人的身体来不及调整,就会出现血压波动。数据显示,15%的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体位性血压波动,常见原因包括:
- 体重太轻(BMI<18.5)
- 长期卧床养病
- 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
- 早上(这时候皮质醇分泌少)
疾病引起
一些心脏血管的器质性疾病会导致长期低血压,比如:
- 心脏泵血不好(比如心肌有问题、心跳不齐很严重)
- 血管弹性变差(比如动脉粥样硬化)
- 内分泌问题(比如甲减,基础代谢率低)
- 神经反射不好(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
研究发现,23%的老人有“混合型低血压”(既体位性又餐后低血压),这和血管弹性蛋白分解太快有关。
药物影响
有些药物会影响血压调节,比如:
- 利尿剂会让体内水分减少
- 血管扩张剂用多了
- 神经类药物(比如治帕金森、抑郁症的药)
- 同时用多种降压药
最新统计显示,急诊里41%的低血压是药物引起的,老人因为吃多种药,风险是年轻人的3.2倍。
怎么管理低血压?
日常注意这几点
- 慢慢换姿势:从躺着到起来,要一步步来——先侧躺,再坐起来,最后慢慢站
- 穿弹力袜:选20-30mmHg压力梯度的,能帮静脉回血
- 多喝水:每天喝1500-2000ml,早上空腹喝200ml
- 调整钠摄入:要听医生的,每天不超过5g
不舒服时赶紧做这些
如果出现前面说的头晕、看不清等症状,立刻:
- 躺平,把腿垫高15-20度
- 深呼吸:吸4秒,憋4秒,呼6秒
- 喝200ml含电解质的液体(比如淡盐水)
这些情况要去医院
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一周发作超过3次
- 伴着胸痛、喘不上气
- 短暂看不清东西或者意识模糊
- 血压上下波动超过40mmHg
- 刚加了新药,症状更厉害了
老人要特别注意
老人要定期测动态血压,特别关注“餐后低血压”——吃完2小时内血压下降超过20mmHg。建议:
- 少吃多餐
- 别吃太多高糖、高淀粉的食物
- 吃饭前30分钟喝300ml温水
总的来说,低血压虽然常见,但如果出现频繁不舒服或者严重症状,一定要重视。平时做好日常防护,比如慢慢换姿势、多喝水,老人特别要注意餐后血压。如果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就能有效管理低血压,避免影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