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影响。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确诊患者中约60%伴随贫血,40%-50%出现肾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不仅破坏骨髓微环境,还会引发多系统“继发性损伤”,其中贫血和肾病是最具代表性的并发症。
贫血的发生原因
骨髓是人体主要造血器官,其环境平衡直接影响血细胞生成。当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浸润比例超过10%时,会从三方面干扰红细胞生成:
- 挤占造血空间:异常浆细胞过度增殖,压缩了造血干细胞的生存空间;
- 炎症因子抑制:IL-6、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增加,直接阻碍红系祖细胞分化;
- 促红素不足:骨髓基质细胞功能受损,导致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促红素(EPO)合成减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80%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其中约65%为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100g/L)。临床观察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与骨髓瘤负荷呈负相关,可作为病情评估的重要参考。
肾脏损伤的特点
肾脏是骨髓瘤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其损伤有明显特征:
- 轻链蛋白沉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本-周蛋白)会在肾小管沉积,形成特殊复合物;
- 肾小管堵塞:轻链与肾小管内的Tamm-Horsfall蛋白结合,形成管型物质阻塞肾小管;
- 炎症损伤肾实质:补体系统激活引发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肾组织损伤。
病理检查显示,约30%患者可见肾小管萎缩伴淀粉样物质沉积的特征性改变。临床数据也表明,肾功能损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肌酐清除率<40ml/min的患者,生存期会显著缩短。
早期发现与管理要点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 不明原因乏力、面色苍白(提示贫血);
- 水肿、尿量改变(增多或减少)、夜尿增多(提示肾损伤);
- 实验室检查显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色素正常但数量减少);
- 尿本-周蛋白检测阳性。
现代诊疗强调三点:
- 早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清游离轻链(sFLC);
- 动态监测:若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需定期复查;
- 综合管理:贫血患者需改善骨髓微环境,肾损伤者应控制蛋白质摄入。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新型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应用已显著改善预后。但所有治疗均需在血液科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原则。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的贫血和肾损伤虽常见,但通过早期筛查、动态监测和规范管理,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