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完饭后没多久,胃里像烧起来一样疼,就像有团火在里面翻搅。其实这种“餐后灼痛”可能是胃溃疡在“报警”:我们的胃黏膜本来有层“保护衣”,如果这层“衣”破了,胃酸和消化酶就会直接侵蚀胃壁,形成小溃疡。等食物进入胃里,刺激胃酸分泌,溃疡面被酸液反复冲刷,自然就疼得厉害。
为什么会得胃溃疡?
胃溃疡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螺旋状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研究发现,超过70%的胃溃疡患者都携带这种菌。其次是长期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抗炎药,它们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另外,天生肠胃敏感、经常暴饮暴食、吃太辣太酸的食物,也会增加得胃溃疡的风险。
身体的“求救信号”,别忽略!
胃溃疡的疼痛是有规律的:大概85%的人会在餐后1-2小时出现上腹部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才缓解;还有人会在半夜空腹时疼,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仍在分泌,直接刺激溃疡面。除了疼,还可能伴随这些症状:吃完东西肚子胀得更厉害、老打嗝有酸腐味、没胃口却慢慢瘦了。如果出现拉黑便(像柏油一样)或呕血,说明可能发生了消化道出血,必须立刻就医!
得了胃溃疡,该怎么应对?
治疗胃溃疡需要“多维度配合”。医生会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减少胃内酸液分泌,为溃疡修复创造环境;还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进一步刺激。如果查出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采用联合治疗,按医生指导完成疗程才能彻底清除细菌。
饮食要“讲究”,胃才会“舒服”
日常饮食是康复的关键,记住这些黄金法则:
- “三低一高”原则:低盐(每天盐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盖)、低脂(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内,少吃油炸食品)、低糖(糖占总热量的10%以内,少喝甜饮料),同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比如鸡蛋、牛奶、瘦肉,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2克左右);
- 避开“刺激食物”:咖啡因每天控制在200mg以内(约一杯普通咖啡),别吃太辣、太酸、太烫的食物;
- “3+2”进食模式:每天3顿正餐加2次加餐(比如上午10点吃个小苹果,下午3点喝杯酸奶),每次进食量控制在200克以内(约一小碗饭加半碗菜),避免胃被过度撑胀。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检查?
如果持续性胃痛超过2周,一定要做胃镜——这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既能观察溃疡的大小、位置,还能取组织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果无法耐受胃镜,可以选择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治疗期间,建议用药4-6周后复查,看看溃疡有没有愈合。
治好后,怎么防止复发?
溃疡愈合不代表“一劳永逸”,要长期管理才能降低复发率:
- 按医生要求坚持“维持治疗”6个月,能显著减少复发;
- 每3个月查一次胃酸分泌情况,定期检测胃蛋白酶原水平(了解胃黏膜状态);
- 记“饮食日记”:写下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若某样食物引发胃痛,以后尽量避开;
- 长期服用抗炎药的人,每半年查一次胃黏膜厚度,防止再次损伤。
其实胃溃疡就像胃里的“小伤口”,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好好调养,大多能慢慢愈合。关键是要重视身体的“报警信号”,别把“胃疼”当小事——胃是我们的“消化工厂”,好好保护它,才能吃得香、过得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