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疾病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很多病症的症状和检查影像容易“撞脸”,学会区分不同肺病的关键特点,对早发现、早治疗特别重要。
重症肺炎与普通肺炎:怎么区分严重程度?
肺炎的严重程度主要看病变范围、全身炎症反应的轻重,还有会不会出现并发症。普通肺炎一般只影响一个肺叶,患者会发烧、咳嗽,咳出黏液痰,血氧饱和度大多能保持在95%以上。但重症肺炎就不一样了,有这几个明显特征:
- 影响多个肺叶:做CT会发现双肺或者好几个肺叶都有实变的影子,严重的时候整个肺看起来像“白肺”;
- 全身炎症反应明显:比如体温要么超过39℃,要么低于36℃,心跳超过130次/分,血压降到90/60mmHg以下;
- 容易引发呼吸衰竭:40%的患者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就是常说的ARDS),需要用机械通气来帮忙呼吸。 2023年《柳叶刀呼吸医学》的研究显示,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概率有65%,死亡率比普通肺炎高8倍。如果免疫力低、感染的病菌毒性强,或者耽误了治疗,都容易变重症。要是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的情况,得马上就医。
支气管炎与肺炎:症状像,怎么分?
这两种病症状很像,但检查和听诊的特点不一样:
- 支气管炎:CT会显示支气管壁变厚、管腔变窄,用听诊器听能听到高调的“笛音”样声音;
- 肺炎:肺部会有实质的浸润阴影,听诊能听到“湿啰音”(像水泡破了的声音)。 饮食上要注意,美国营养学会的研究发现,吃太多高糖食物会让白细胞的吞噬病菌能力下降,持续5小时,所以两类患者都要少吃高糖的。支气管炎患者还要特别避开厨房油烟,油烟里的颗粒物会让支气管痉挛的风险上升30%。
肺结节与肺癌:结节会不会变癌?
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从影像上能看出不少线索:
- 良性结节:通常直径小于5毫米、边缘(影像上看)很光滑、没有血管往结节里聚集的情况;
- 恶性结节:如果结节直径超过8毫米、边缘有“毛刺”、牵连胸膜(胸膜牵拉征)、有空洞且洞壁厚薄不一,就得警惕;
- 特殊结节:像毛玻璃样的结节(医学上叫GGO),恶变的概率在18%-33%之间(2022年国际肺癌研究会的数据)。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如果是5毫米以下的实性结节,每年复查一次就行;5-8毫米的结节,每6个月查一次;超过8毫米的,得进一步检查。
日常护肺:怎么做才科学?
- 管好空气质量:室内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功能每年下降的速度会快2.7%。可以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
- 吃对营养:像胡萝卜里的β-胡萝卜素、猕猴桃里的维生素C,能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34%;
- 练呼吸操:每天练10分钟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靠膈肌的运动能让肺活量增加15%-20%;
- 排痰有技巧:痰多的人可以试试45度半躺着,再配合拍背排痰,注意别刚吃完饭就做。
特殊人群要注意这些信号
老年人和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比如慢阻肺)的人,要警惕这几个危险信号:呼吸次数超过25次/分、嘴唇发紫、意识不清楚。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如果合并肺炎,变成重症肺炎的风险会增加2.3倍,所以建议50岁以上的人接种肺炎疫苗。
总的来说,肺部疾病虽然症状容易混淆,但抓住每个病的关键特点——比如重症肺炎会影响多个肺叶、支气管炎听诊有“笛音”、恶性结节有“毛刺”——就能帮我们早分辨。日常做好护肺细节,特殊人群多留意危险信号,才能让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