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坐车高速移动时如果觉得耳朵闷胀,大多是因为外界气压变化太快,导致中耳腔压力不平衡。有研究显示,当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每分钟气压波动能达到15%,这么快的变化,咽鼓管往往来不及自己调节。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腔的“压力调节阀”,要是它没法正常工作,鼓膜就会往里陷,接着就会出现耳鸣、耳朵闷的感觉。
物理干预方法及操作规范
吞咽动作调节法
吞咽动作能促使咽鼓管开放,每做一次吞咽,能让中耳压力变化约2千帕。建议每2分钟做10次连续吞咽,或者小口喝温水来加强效果。水流过咽喉的刺激能强化神经反射,但要避开含气饮料,因为气泡可能会干扰咽鼓管正常开合。
捏鼻鼓气法
这个方法要轻一点操作: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闭紧嘴巴慢慢鼓起脸颊(持续约3秒),如果耳朵里传来“噗”的一声,说明咽鼓管打开了。临床试验发现,操作对了的话,30秒内就能恢复中耳压力平衡。要注意力度,别用力太猛伤到鼓膜。
咀嚼刺激法
下巴动的时候会牵拉翼外肌,间接激活咽鼓管的功能。建议选硬度适中的食物,用两边交替咀嚼的方式,每分钟大概200次的节奏效果最好。含薄荷的食物因为有清凉感,能增强神经反射的效率,但要注意别吃太多糖。
特殊场景应对措施
要是要经过连续隧道或者弯道,建议提前10分钟就开始做预防性的吞咽动作。研究发现,降噪设备可能会降低咽鼓管的敏感度,这种情况下戴降噪耳机反而会让耳压不舒服更严重。小朋友可以用吸吮的动作缓解,调节效率是成人吞咽动作的2倍。
医疗干预指征
如果耳鸣持续超过2小时,或者还伴有头晕、耳朵痛得更厉害的情况,可能是内耳受损了。数据显示,这种情况里大概12%的人可能会发展成突发性听力损伤。建议马上在安全的地方停车休息,把头部抬高15度促进淋巴回流,并且在4小时内去医院检查。及时接受专业评估的话,康复概率能提到89%。
上面这些方法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操作的时候如果出现剧烈耳痛或者听力突然下降,得马上停下并找专业医生帮忙。预防性的措施建议长途开车前先做适应性训练,慢慢提高咽鼓管的调节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