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是人体负责造血的核心器官,如果它的功能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血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引发严重健康问题。医学研究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和特定环境暴露、免疫异常等四大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有些风险是可以通过预防避免的。
药物毒性:要警惕那些可能伤骨髓的药
有些药物会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像过去常用的氯霉素,因为容易抑制骨髓造血,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它的例子还是能提醒我们注意药物的风险。还有安乃近这类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影响DNA合成,进而损伤造血功能。2022年《血液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药物代谢酶基因不一样,对某些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用了药会出现造血问题,而其他人不会。
化学暴露:职业和装修里的隐形风险
苯和它的衍生物是典型的会伤害骨髓的化学物质,在工业环境里特别常见。有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职业人群,造血干细胞受损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到5倍。苯会干扰RNA的转录过程,破坏骨髓里的造血环境;而且它能溶解在脂肪里,容易在骨髓的脂肪组织里堆积。要注意的是,有些新型建筑材料还是会释放苯系物,新装修的房子最好找专业机构检测空气质量,确认安全再入住。
辐射影响:电离辐射才是“危险分子”
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伤害和接触剂量有关,剂量越大风险越高。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2023年的指南提到,累积接触电离辐射超过0.5戈瑞(Gy),可能会增加骨髓功能异常的风险。医院里经常接触放射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防护;普通人做CT这类有辐射的检查时,也要注意控制次数,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要特别说一下:平时用的手机、电脑这些电子设备的非电离辐射,不会伤害骨髓,不用太担心。
病毒关联:感染可能引发的造血“小麻烦”
很多研究都证实,肝炎病毒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大概5%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造血功能异常。最近几年的研究还发现,EB病毒、细小病毒B19等也可能引发这种病,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发了免疫系统的交叉反应,伤害了造血细胞。由病毒引起的病例大多是暂时的,及时抗病毒治疗再加上调整免疫系统,预后会比较好。
预防这种病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家里装修后要充分通风,最好检测空气质量;做放射性检查时,主动要求用防护装备;吃药一定要遵医嘱,别自己随便用可能伤害骨髓的药物。如果出现持续乏力、皮肤有瘀点或者反复感染的情况,超过两周还没好,一定要及时去血液科做骨髓细胞学检查。2023年更新的诊断标准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细胞亚群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5%,能为精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要注意的是,这种病的发生符合“多击学说”——遗传因素、环境接触和免疫系统紊乱一起作用的结果。所以就算接触了可能致病的因素,也不用过度焦虑,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防控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