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中,“骨髓移植”和“骨髓穿刺”是常被大家混淆的两个概念。虽然都涉及骨髓,但它们在“用途”“操作逻辑”和“风险程度”上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是治疗用的“造血重建术”,一个是诊断用的“骨髓取样术”,理清这些差异能帮大家更理性面对诊疗。
一个是“重建造血”的治疗,一个是“找病因”的检查
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是治疗性技术,核心逻辑是“先清再补”:先通过大剂量化疗或放疗,把体内病变的造血系统“清空”,再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从供者外周血或骨髓中采集)通过静脉输进患者体内,让血液功能重新恢复。现在90%以上的干细胞都从外周血采集,比传统抽骨髓的创伤小很多。
而骨髓穿刺是诊断性操作,简单说就是用细针从髂骨(胯骨附近常见)等部位抽一点骨髓液或取少量骨髓组织,通过细胞形态分析、流式细胞术等检查,明确血液疾病的“病根”——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查骨髓里造血细胞的比例,白血病分型得看癌细胞的形态和免疫特征,甚至有些感染(如布鲁氏菌病)也能通过骨髓找到病原体。
一个治“重病”,一个查“不明原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需要彻底重建造血系统的疾病:
- 恶性血液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化疗缓解后用移植清掉残留癌细胞;
- 骨髓衰竭性疾病,比如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异体移植能帮患者重新长出正常造血细胞;
- 遗传性疾病,比如地中海贫血、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骨髓穿刺则是解决“查不清原因”的问题:
- 血常规异常(比如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突然增多)时找病因;
- 血液肿瘤治疗后评估效果;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
-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出。
一个是“高风险全身操作”,一个是“低风险微创检查”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科风险最高的治疗之一,要闯三道关:
- 预处理阶段:大剂量化疗/放疗可能导致口腔或肠胃黏膜损伤、肝静脉堵塞等;
- 植入阶段:异体移植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供者细胞攻击患者身体),且患者免疫功能低,容易感染;
- 恢复期:得在无菌层流病房住2-4周,血象恢复要1-2个月。
而骨髓穿刺是微创小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不到1%:
- 最常见的是局部肿个包(5%-10%的人会有);
- 少数人会因为疼出现短暂低血压;
- 极罕见情况才会感染或碰到神经。
做之前要注意这些事
如果医生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一定要选有移植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
- 异体移植要做HLA配型(查供者和患者的基因匹配度);
- 自体移植得提前把自己的干细胞动员、采集好。
如果要做骨髓穿刺:
- 术前要查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 术后按住穿刺点10分钟,躺半小时观察;
- 24小时内别让穿刺部位沾水,防感染。
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由中华骨髓库统一管理,所有捐献都是自愿无偿的。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是移植还是穿刺,都得听医生的个体化评估——毕竟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别自己乱判断或拒绝必要的检查。
其实核心区别一句话就能记住:骨髓移植是“治病的,帮造血系统‘重生’”,骨髓穿刺是“查病的,帮找出‘病根’”。搞清楚这点,面对血液疾病时就能少点焦虑,更配合医生,让诊疗更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