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突然扭伤时,别慌,先按科学步骤处理——正确的自我评估和紧急处置能降低二次伤害风险,也能为后续恢复打好基础。
第一步:先试试脚踝能不能动
扭伤后先做个简单测试,快速判断伤得重不重:
- 轻度活动测试:找个稳定的地方扶好(比如椅子靠背),慢慢弯、伸脚踝,如果能轻轻动,且没有尖锐的刺痛(像针扎一样),大多是韧带或肌肉轻度拉伤;
- 警惕危险信号:如果脚踝像被卡住不能动、动的时候“晃得厉害”,或是根本没法踩地承重,可能是骨折或严重韧带断裂;
- 关键提醒:能活动≠没问题——即使能轻轻动,也可能有小骨折或韧带部分撕裂,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步:急性期(前48小时)这么处理
遵循“休息、冷敷、加压、抬高”(RICE原则),快速消肿止痛:
- 冷敷要“间歇”:用毛巾裹着冰袋(或冻成冰的矿泉水瓶)敷肿处,每次≤15分钟,两次间隔≥2小时——别直接贴皮肤,会冻伤;48小时内禁热敷,否则会越肿越重;
- 加压别太紧: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往上缠,松紧度以能塞进两根手指为准——如果缠完脚趾变紫、发麻,立刻松一点;
- 抬高消肿:躺着时用枕头把脚踝垫得比心脏高,再做“踝泵运动”(脚尖往上勾5秒、往下踩5秒),帮助血液回流;
- 别勉强踩地:受伤后避免负重,必要时用支具固定,防止二次拉伤。
第三步: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不是所有扭伤都能自己扛,出现以下情况立刻找医生:
- 紧急就医信号:脚踝明显歪了、疼得无法忍受、脚趾发麻/刺痛,或是瘀青(乌青块)快速扩散;
- 观察期没好转: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48小时后完全没消肿,得拍片子(如X光)排查骨折;
- 特殊人群优先:糖尿病患者(伤口难愈合)、骨质疏松患者(易骨折)、孕妇,哪怕扭得轻,也先去医院评估。
第四步:慢慢开始康复训练
急性期过了(48-72小时后),循序渐进做康复,避免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 早期简单锻炼:每天做3-5组踝泵(每组10次,勾/踩各5秒),再用毛巾拉脚踝——把毛巾卷起来套在脚掌,双手拉两端轻轻往回拽,保持10秒,重复10次;
- 练平衡感:站在软垫子(如瑜伽垫)上单脚站立,初期可扶墙,慢慢过渡到不扶——练的是脚踝的“本体感觉”(感知位置的能力);
- 逐步负重:先部分负重(用脚跟着地),再慢慢全脚踩地——若能单脚站30秒不晃,说明稳定性基本恢复。
最新研究:早期轻活动恢复更快
2023年《运动医学杂志》研究发现:只要疼痛能忍受,受伤后早期进行非负重的轻度活动(比如坐在椅子上动脚踝),能让恢复周期缩短约30%——但要循序渐进,别勉强,避免加重损伤。
这些误区别踩坑
传统误区 | 科学认知 |
---|---|
疼不疼了就是好了 | 得通过稳定性测试(单脚站30秒不晃)才算恢复 |
自己硬掰复位 | 会越掰越伤,加重组织撕裂 |
一直不动养着 | 易导致关节粘连、肌肉变弱,反而恢复慢 |
护具怎么选?
根据场景选对护具,降低再次扭伤风险:
- 日常用:带侧边支撑条的医用护踝,能稳定脚踝;
- 运动时:可调节加压的固定支具(如打球、跑步时戴),保护更牢;
- 夜间固定:透气软质夹板+弹力绷带,固定的同时不闷汗。
最后要记住:脚踝扭伤后72小时内的处理最关键!跟着“先评估能不能动→冷敷加压→观察症状→慢慢康复”四步走,既不会过度治疗,也能预防并发症(如习惯性扭伤、关节僵硬)。如果拿不准伤得重不重,别犹豫——先去医院做专业评估,才是最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