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场人是不是常遇到这种情况——早上醒来浑身酸痛、舌根发苦,明明睡了8小时,却像熬了整夜没睡?这种“亚健康”状态正在职场里蔓延。相关研究发现,超七成职场人都有持续性疲劳的症状,过度疲劳综合征的检出率比五年前明显上升。
为什么会越睡越累?疲劳的科学逻辑
当大脑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触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应激反应——这就像手机同时开很多APP,处理器过热会降频一样,身体也会被迫降低基础代谢率来“自我保护”。研究发现,这种状态会直接影响唾液里的皮质醇水平,进而干扰味觉神经的功能,这就是很多人早上起来口干舌苦的原因。
睡对了才有力气——睡眠革命的三大法则
想要告别“睡不醒”,得先搞懂睡眠的规律:
- 跟着90分钟周期睡:睡眠研究发现,深度睡眠时间越长,第二天精力越足。建议用“90分钟睡眠周期法”,把总睡眠时间调整成1.5小时的整数倍(比如3小时、4.5小时、6小时或7.5小时),这样醒来时刚好结束一个睡眠周期,不容易昏昏沉沉。
- 光线要“暗”到点子上:睡前的光线会影响褪黑素(帮我们入睡的关键激素)的分泌。建议睡前2小时把室内灯光调得像月光一样暗(大概30勒克斯),睡前1小时别碰手机、电脑——蓝光会抑制褪黑素,让你越刷越精神。
- 温度要“降”对节奏:核心体温的变化和入睡速度直接相关。可以试试“3-2-1法则”:睡前3小时泡个38℃的热水澡(让体温先升高),2小时后把卧室温度调到22℃左右(让体温慢慢下降),1小时后用暖黄光的灯看看书,这样身体会逐渐进入“睡眠模式”。
吃对营养,给身体“充电”——能量金字塔补给法
身体的能量来自细胞里的ATP,而维生素B族和辅酶Q10是帮细胞产生ATP的“帮手”。建议分三层补:
- 基础层(每天必做):全谷物(燕麦、糙米)能补B1、B3,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补B12,尽量吃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1.5倍——比如指南说每天吃50克全谷物,你可以吃75克。
- 强化层(疲劳高峰期):如果最近特别累(比如连续加班一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补复合维生素B,配合辅酶Q10——注意是“短期”,别长期依赖。
- 进阶层(特殊需求):比如经常做有氧运动或熬夜多的人,可考虑加L-肉碱,帮身体把脂肪转运到细胞里“燃烧”供能。
碎片运动也能抗疲劳——微锻炼法
别觉得“运动要花很多时间”,碎片时间动一动,对慢性疲劳的改善特别有效。推荐“3-5-7微锻炼法”:
- 每坐3小时,起来做5分钟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拉肩膀、做几个深蹲,帮肌肉放松。
- 每天走5000步中等强度的路——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左右(比如25岁的人,最大心率是195次/分钟,60%就是117次/分钟,大概是走得有点喘但还能说话的程度)。
- 每周做7次呼吸训练——试试“4-7-8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屏息7秒,用嘴呼气8秒,每次做5分钟,帮身体放松。
中医的“抗疲劳”智慧
中医里,黄芪的有效成分有抗氧化作用,能帮身体对抗疲劳带来的氧化损伤。不过得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还要注意和其他药物有没有冲突——比如正在吃降压药的人,要先问医生能不能用。
这些信号,提醒你该去医院了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就医:
- 疲劳持续超过3个月,不管怎么休息都没缓解;
- 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以前能记住的事现在老忘,开会没法集中);
- 早上醒来没活动时的心率一直不正常(比如平时静息心率70次/分钟,最近变成90次/分钟);
- 体检发现生化指标异常(比如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有问题)。
现在医学有一套疲劳评估体系,包括测血清皮质醇在内的12项指标,能帮医生准确判断疲劳程度。其实,大多数人的疲劳都是“生活方式病”——只要用科学的方法调整(比如按睡眠周期睡觉、吃够维生素B、碎片时间运动),再结合中医调理,6个月内就能恢复精力。但要注意,健康管理得“个性化”,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系统调理。
职场人的“隐形疲劳”不是小事,但也不用怕——只要搞懂疲劳的原因,用对睡眠、营养、运动的方法,再加上及时的医学干预,就能把精力“找回来”。记住,健康不是“熬出来的”,是“调出来的”,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才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