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下方一直隐隐作痛,夜里翻身疼得更厉害,梳头、穿衣服这些日常事都变费劲……这些看似常见的难受,说不定是肩袖损伤给你的“警告”。肩袖是连接胳膊和身体的“关键纽带”,由四块肌腱组成,既要稳住肩关节,又要配合胳膊做各种动作。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人里,约30%有不同程度的肩袖问题,长期坐着上班的人风险更高。
损伤机制:两种不一样的“受伤原因”
急性创伤型多是意外:突然提重物时“撕裂感”,摔倒时肩膀着地的剧烈疼,这类伤往往有明确的磕着碰着的经历。慢性劳损型更隐蔽:程序员老敲键盘时肩膀的小位移,家庭主妇反复晒衣服的抬胳膊动作,一天天攒下来,肌腱就慢慢“老化”了。
研究发现,肩袖损伤和“用力姿势”有关。当胳膊抬到90度(平举)时,肩峰下面的空间会缩小一半,这时候做负重训练,肌腱承受的力量能达到体重的3倍。这个“危险角度”的重复刺激,就是健身房爱好者容易得肩袖损伤的原因。
疼痛密码:记住“三个三”,快速识别症状
- 时间上的三个特点:早上起来肩膀发僵、夜里疼得睡不着、持续疼超过3周;
- 动作上的三个“不能做”:抬胳膊超过90度就疼、手背到后面疼、转肩膀时有响声;
- 身体上的三个信号:三角肌(肩膀外侧的肌肉)变瘦、肩峰下面按着疼、自己动胳膊受限但别人帮着动反而不怎么疼。
还要注意“疼错地方”的情况:约15%的人会觉得上臂中段疼,其实是肩袖的问题,这种“错位”容易误诊。可以自己做个“空罐试验”自检:把双臂侧平举,像倒水杯里的水那样往下翻,要是疼得明显,可能是冈上肌受伤了。
治疗全景图:从居家应对到医院处理
黄金72小时应急办法:
- 别做让疼的动作,别把胳膊抬过70度(比平举低一点);
- 用冰袋敷,每2小时敷15分钟,记得用毛巾包着;
- 用肩关节固定带绑着,让肩膀少动;
- 吃非甾体抗炎药(得听医生的)控制炎症。
物理治疗怎么选:
- 急性期过了48小时,把冰敷换成热敷;
-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
- 找康复师教你做“渐进抗阻训练”(慢慢加力量的训练);
-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钙化的肌腱炎有用。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要是胳膊自己动不了多少、夜里疼得老醒、保守治疗没用,得赶紧做MRI检查看看肌腱伤得咋样。现在常用的关节镜微创手术,能有效缓解症状。
预防宝典:给肩膀穿“防弹衣”的三个办法
- 先热身再动:每天做“肩膀绕圈”,前后各10次一组,做3组;
- 练力量护肩膀:每周3次用弹力带练,做外旋、内收、水平外展,每个动作15次一组;
- 坐久了要“复位”:每工作1小时,做“耸肩-下沉-后缩”的动作循环,让肩膀放松。
特别提醒:健身的人练卧推时,杠铃保持30度内收,能减少肩峰被撞的风险;家庭主妇用可伸缩晾衣杆,把晾晒高度控制在肩峰下面5厘米,这个区域更安全。
肩袖损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早处理,就能避免变严重。平时做好预防,疼的时候及时停下不对的动作,该休息就休息,该去医院就去医院,才能让肩膀一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