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是连接头和身体的重要“桥梁”,如果它出了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种有特点的头晕——颈椎源性头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有三类颈椎病会明确导致这种头晕,机制各不相同。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的椎间盘老化、钩椎关节增生,压迫了负责给脑部供血的椎动脉。当脖子活动时,椎动脉穿过的骨头缝隙空间会变化,导致血流不稳定;要是给脑干前庭系统(管平衡的部位)的供血不够,就会出现“体位性眩晕”——比如转脖子、抬头时突然晕起来,还可能伴随看东西转圈、耳鸣、走路不稳,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颈部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有关。颈椎病变刺激到交感神经,会让身体的自主神经(比如控制心跳、出汗的神经)乱了节奏,导致前庭系统平衡出问题。这类患者的头晕是一阵一阵的,还会伴随心慌、出汗、血压波动,有的还会焦虑,而且头晕和姿势没明显关系。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通过“间接途径”引发头晕的:颈椎神经根被压迫后,颈部肌肉会本能地收缩痉挛,反过来又压迫椎动脉。这类患者大多先有颈肩部位放射性疼痛的病史,头晕往往和脖子肌肉一直紧绷有关,感觉像是“头重脚轻”,持续不舒服。
颈椎源性头晕有几个明显特点:大多和脖子活动有关,休息后能减轻;脖子肌肉往往发紧或者按上去疼;晕的时候不会失去意识。研究还发现,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和眩晕程度成正比,用多普勒超声能查到椎动脉收缩期的峰值流速降低15%以上。
对付这种头晕,临床有“阶梯治疗”的原则:急性期可以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缓解前庭神经兴奋的药物对症处理;亚急性期推荐物理治疗,比如颈椎牵引(重量别超过体重的1/7)、热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研究显示,规范做6周物理治疗,80%的患者症状能明显好转。
要预防复发,得学会“护颈椎”:工作时让屏幕和眼睛齐平,每30分钟放松一下脖子肌肉;选8-12厘米高的枕头,维持颈椎自然的弯曲度;做渐进式的抗阻训练增强颈肩肌肉力量。推荐每天做10次“米字操”——用头写“米”字,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3组。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晕的时候伴随一侧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楚;突然剧烈头痛还呕吐;症状持续超过3天没缓解。40岁以上的人建议常规做颈椎MRI检查,必要时做椎动脉CT血管造影看看血流情况。
还要注意,颈椎源性头晕得和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其他晕病区分开。通过详细问病史、做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90%以上的病例第一次看病就能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以保守方法为主,只有保守治疗没用、而且片子显示有明显结构异常的难治病例,才需要考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