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咳嗽老不好、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时,不少人会自己买抗生素吃。研究显示,约60%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当的情况。像常见的阿莫西林,虽然对细菌感染确实有效,但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其实85%的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这时候用抗生素根本没效果。只有出现黄绿色脓痰、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异常升高、C反应蛋白指标异常等细菌感染的迹象时,才建议在医生评估后考虑用抗生素。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能会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这类患者得找医生换其他治疗方案。
精准诊断三要素
最新的诊疗共识指出,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得结合三个维度的指标:首先看有没有感冒样症状之后出现持续性咳嗽(通常超过5天),还伴随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喘息;其次医生通过肺部听诊,能听到干湿啰音的特征;最后借助影像学检查(比如胸片)排除肺炎等疾病,典型表现是支气管壁增厚、肺纹理紊乱。
要注意,约30%的患者会遇到鉴别诊断的困难,特别是和哮喘急性发作区分不清,这时候建议做肺功能检测来鉴别。临床还发现,约15%的顽固性咳嗽其实是胃食管反流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时候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家庭护理科学方案
研究证实,每天喝够2000毫升温水,能帮助稀释痰液,平均缩短病程1.8天。家里保持50%-60%的湿度,能降低病毒存活率,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二次污染。
饮食调理要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红色食物比如番茄,里面的番茄红素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黄色果蔬比如木瓜,富含的β-胡萝卜素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深绿色蔬菜比如西兰花,里面的维生素C和K一起作用,有助于改善发热症状。
就医指征识别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持续高热超过39℃,用了常规退烧药也没效果;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24次;嘴唇发紫等缺氧表现;咳血或者胸痛越来越严重。数据显示,延误治疗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约12%可能发展为慢性支气管扩张,影响肺功能。
老年患者如果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可能并发心力衰竭,需要赶紧去医院输补液。儿童患者要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建议优先去儿科急诊。
预防策略有效性分析
研究证实,接种流感疫苗能让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降低约40%。日常防护建议遵循“三避原则”:避开PM2.5浓度高的时段外出,避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不用刺激性的化学清洁剂。运动可以选游泳、瑜伽这类能增强肺活量的方式,雾霾天就改在室内运动。
总之,面对急性支气管炎,关键是别乱用药——先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日常护理要科学,多喝水、调湿度、合理饮食;出现危险信号要及时就医,别拖延;平时做好预防,打疫苗、避风险、适当运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呼吸道健康,减少急性支气管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