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患者做手术,不是单单把骨头接好那么简单,得先把全身状况调整到能“扛住”手术的状态,选对适合的方案,术后还要细心照护,才能降低风险、帮患者更好恢复。
先看心脏能不能扛手术
心脏状态是决定能不能做手术的核心指标。医生会重点关注三个关键点: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没有超过40%、有没有反复胸痛的不稳定性心绞痛、BNP(反映心脏负荷的指标)有没有异常升高。一般会用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这三项检查一起评估——比如运动负荷试验能模拟手术时的身体应激,看看心脏会不会“吃不消”。有研究显示,心脏功能越好,术后并发症越少;如果心脏功能差,术后出现心梗、心衰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贫血得先补,血红蛋白要够
血红蛋白(血里“带氧的蛋白”)越低,手术风险越高,理想状态是保持在100g/L以上。如果是中度贫血(比如血红蛋白在60-90g/L之间),通常会用铁剂加促红素一起治,帮身体更快生成红细胞。不过要注意“个体化”——比如有的人吸收好,就不用补太多,避免铁补过了导致铁过载(伤肝、伤肾)。临床数据显示,术前把贫血纠正了,术后感染、伤口不长的风险会少很多。
看骨折稳不稳,选对手术方式
骨折要不要做手术、做哪种手术,得看“稳不稳”:
- 稳定骨折(比如骨头没移位,或者移位后能固定住):可以保守治疗,比如打石膏、戴支具;
- 中等移位的骨折:用微创髓内钉技术——伤口小、麻醉时间短,术中出血比传统手术少60%,特别适合身体弱的老人;
- 复杂粉碎性骨折(骨头碎成好几块):得量身定制方案,比如用钢板固定或者骨移植,确保骨头能长好。
多科室一起“调状态”,手术更安全
现在很多医院会让心血管科、血液科、麻醉科、骨科一起协作,提前3天(72小时)系统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比如心脏不好的先调整心功能,贫血的先补血红蛋白,血糖高的先控血糖。这种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已经纳入老年创伤救治规范,数据显示,经过调理的患者,手术死亡率能明显下降。
术后要盯紧这5件事
术后管理是“恢复的关键”,重点要做好5件事:
- 心电监护不能停:一直盯着心率和心跳节奏——比如突然心跳变快(超过100次/分)或者变慢(低于50次/分),得赶紧处理;
- 分阶段康复:先从床上翻身、活动手脚开始,慢慢过渡到坐起来、站着,最后能负重走路——别着急,避免二次骨折;
- 营养要跟上:每天蛋白质得吃到每公斤体重1.5克(比如60公斤的老人,每天要吃90克蛋白质,相当于2两瘦肉+1个鸡蛋+1杯牛奶),帮伤口和骨头愈合;
- 防血栓:老人术后躺着不动容易长血栓(比如腿上的静脉血栓,万一掉下来堵到肺就危险了),通常会用机械加压袜(挤压小腿帮血液回流)加抗凝药一起防;
- 疼痛要管好:按“阶梯原则”来——先做神经阻滞(比如打一针阻断疼痛信号),再配合口服药,别让老人因为疼不敢动,影响康复。
和家属沟通要讲清这3点
家属参与决策时,要重点问清楚:
- 手术能帮患者恢复多少生活能力?比如原来不能走路,术后能不能扶着拐杖走?能不能自己吃饭、穿衣?
- 有没有替代方案?比如保守治疗行不行?如果不做手术,会不会更疼、更影响生活?
- 有没有应急预案?万一手术中出现心脏问题或者出血,医院能不能及时处理?
研究显示,把这些情况说清楚了,家属对决策的满意度比传统模式高很多。建议用风险评估量表(比如“老年手术风险评分”)帮忙权衡——比如评分高的老人,手术风险大,就得好好掂量“做手术的好处”和“可能的风险”哪个更重要。
总的来说,老年骨折手术是个“系统工程”:术前调心脏、补贫血,选对手术方式;术中多科室配合;术后盯紧监护、康复、营养。多学科医生一起“把关”,家属和医生充分沟通,才能让手术更安全,帮老人尽快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