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突然脖子动不了,这就是常说的“落枕”,医学上叫急性颈部扭伤,是很常见的颈部问题。它的发生和几个常见原因有关:有研究发现,约78%的落枕和睡觉姿势有关——比如枕头太高,颈椎被迫一直往前弯,脖子两侧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得一直“用力”维持姿势,超过肌肉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出现肌纤维微小损伤;温度也会影响脖子肌肉——临床数据显示,环境温度低于22℃时,颈部肌肉的血流量会减少37%,所以夏天开空调睡凉席,脖子受凉更容易落枕;长期低头伏案的人,颈椎小关节可能反复轻微错位,时间长了形成小骨赘,落枕复发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4倍。
手上有个缓解落枕的小部位——在第二根和第三根掌骨(就是手背食指和中指对应的骨头)交界处,这里有神经和血管分布。用拇指垂直按下去,感觉到酸胀,同时慢慢转动脖子(幅度10°-20°就行),每组按3分钟,歇5分钟再重复,总共不超过15分钟,能通过神经调节减轻疼痛。
落枕急性期(刚发作时)可以分步骤处理:1. 前24小时冷热交替:用冰袋敷10分钟,再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10分钟,交替3次,能帮忙控制炎症;2. 轻轻复位关节:坐着双手抱住后脑勺,慢慢往前低头,逐节活动颈椎,重复5次,帮助关节回到正常位置;3. 练深层肌肉:每天靠墙站5分钟,保证后脑勺、肩胛骨、臀部都贴墙,能增强脖子深层肌肉的力量。
如果落枕时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一侧胳膊像过电一样疼,握东西没力气;或者头晕、呕吐;甚至说话不清楚。如果每月落枕超过2次,建议做颈椎影像检查——约35%反复落枕的人有椎间盘退化问题。
预防落枕要结合环境调整和主动锻炼:用能调高度的颈椎枕,保持颈椎自然的弧度;每工作1小时做“米字操”——用下巴写“米”字,每个方向拉伸10秒;睡觉环境温度保持在32-34℃,别太凉;可以用姿势监测设备帮忙纠正低头、歪脖子的坏习惯。
要注意的是:别暴力扭脖子,急性期别做高强度按摩;康复训练要慢慢来,练到脖子有点累就行,别过度导致新伤。总的来说,只要做好预防、正确处理急性期症状,就能降低落枕复发的风险,改善颈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