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喝了杯冰饮,没多久就开始鼻子痒、流鼻涕,甚至鼻塞——其实这不是巧合,鼻腔黏膜对温度特别敏感,冷饮的低温刺激很容易触发鼻部异常反应,进而诱发或加重鼻炎症状。
冷饮怎么“刺激”鼻子?
约25%的鼻炎患者对温度敏感,如果喝了低于30℃的冷饮,鼻腔内的神经会受到刺激,引发异常反射:黏膜里的血管先收缩、再扩张,导致黏膜肿胀(比平时肿约40%),黏液分泌也会突然变多——2小时内可能是平时的3倍。多余的鼻涕会从鼻子后面流到喉咙里,让人总觉得喉咙有异物感,特别难受。
出现症状该怎么应对?
针对冷饮诱发的鼻部不适,可以分步骤处理:
- 基础护理:先洗鼻子 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单侧冲洗鼻腔,能清掉78%的异常分泌物,每天洗2次,能让症状持续时间缩短3天。
- 急性鼻塞:短期用减充血剂 如果鼻塞得厉害,可以短期用减充血剂喷鼻,但要注意不能长期用,也不能随意加量,喷的时候保持鼻腔适当倾斜,减少对黏膜的伤害。
- 过敏症状:及时用抗组胺药 如果出现阵发性打喷嚏、流清水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用二代抗组胺药,这类药能阻断大部分炎性介质释放,建议晚上吃,避免白天犯困。
- 长期不好:赶紧检查 如果症状超过10天还没缓解,一定要去做鼻内镜检查,看看黏膜水肿程度,必要时可以考虑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
平时怎么预防?
要避免冷饮“惹”出鼻子问题,关键是给温度“缓冲”:
- 让冷饮“暖一暖” 把冷藏的饮料放在室温下15分钟再喝,或者用吸管喝,让液体避开咽喉区域,减少对鼻腔的间接刺激;
- 控制饮品温度 尽量把饮品温度维持在25-30℃之间,既能保留口感,又不会触发鼻腔的防御反应;
- 冷空气防护 对冷空气敏感的人,出门可以戴加温口罩,给鼻子形成一层物理防护,减少低温刺激。
这些情况要警惕!
如果出现持续性单侧鼻塞、嗅觉下降或耳闷胀感,可能是继发了鼻息肉或咽鼓管功能障碍,一定要及时就诊。另外,千万别自己长期用血管收缩剂,不然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治疗难度会增加3倍。任何药物使用都要在耳鼻喉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的话,约90%的患者能在3个月内有效控制症状。
其实冷饮不是“不能碰”,只要掌握“缓冲温度”的小技巧,比如先放室温、用吸管喝,就能减少对鼻子的刺激。如果出现症状,先做鼻腔冲洗,不行再找医生,别自己乱用药。只要规范应对,大部分人的鼻部不适都能得到控制,不用再因为怕鼻子难受而放弃冷饮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