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人群经常感觉头部昏沉、注意力难以集中,这种状态可能和营养缺乏有关,其中轻度贫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悄悄影响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全球约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贫血,很多人因为症状轻没当回事,但其实已经在影响日常状态了。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负责带氧,要是血红蛋白少了或者红细胞数量不够,身体组织就得不到足够氧气。
大脑虽然只占体重2%,却要用到全身20%的氧气,是耗氧“大户”。要是红细胞带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的氧气就不够用了。研究发现,脑缺氧会让大脑里的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动,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人就会总觉得晕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尤其变体位(比如蹲久了站起来)的时候更明显。
铁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动力助手”,比如细胞里的线粒体要产生能量(ATP),就离不开铁。临床发现,当血清铁蛋白(反映身体铁储备的指标)低于30μg/L时,线粒体产能量会下降30%以上,大脑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速度也会变慢。有实验测过,缺铁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比正常人短4成多,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慢15%左右。
神经递质(比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需要铁、维生素B12这些微量元素帮忙。要是缺铁,大脑里负责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蓝斑核会受影响,人就很难保持警觉,容易走神。研究还发现,铁不够的人做多项任务时,神经信号传递会慢0.3-0.5秒,出错率比正常人高27%。
如果总觉得头晕,注意力也越来越差,建议去做系统检查。血常规要重点看这几个指标: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可能是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提示是小细胞性贫血(常见于缺铁);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过14.5%,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要是铁蛋白(反映铁储备)不正常,还要进一步查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这些和铁代谢有关的指标。
饮食上可以这么调:每天吃100-150克红肉(比如猪肉、牛肉)或者动物肝脏,这些食物里的“血红素铁”容易吸收;同时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橘子),能让植物性食物里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提高3倍;适量吃点深海鱼(比如三文鱼)和坚果,里面的ω-3脂肪酸能让神经细胞膜更稳定。要注意,茶里的单宁酸会和铁结合成难吸收的东西,最好在餐前1小时喝,别和饭一起吃。每周吃3次富含叶酸的绿叶菜(比如菠菜、空心菜),叶酸是红细胞发育的必需原料。
头晕的原因很多,要注意区分。2023年的临床指南提醒,50岁以上的人如果突然开始头晕,要先排除血管方面的问题(比如脑血管病)。年轻人要是头晕还伴着心悸、耳鸣,建议查全套铁代谢指标。另外,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促进身体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帮助生成更多红细胞。
预防性补营养要因人而异。育龄期女性每天建议摄入20-25mg元素铁,孕妇要加到30-60mg;维生素B12每天推荐吃2.4μg,可以从食物里补(比如肉类、蛋类),也可以吃补充剂。还要定期查血清铁蛋白,尽量保持在30-100μg/L之间,这样铁储备是够的。如果有慢性失血(比如胃溃疡出血)、吸收不好(比如肠胃病)这些基础病,要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调整。
总的来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营养缺乏(尤其是缺铁)或轻度贫血在“报警”。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针对性检查,大部分情况能得到改善,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排除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