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出现异常肿大,往往提示身体可能藏着疾病。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脾肿大和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早识别、早应对对控制病情很重要。
脾肿大的临床警示信号
- 腹部有异常:左上腹能摸到硬邦邦的肿块,有些患者吃完饭后会觉得肚子胀。脾脏越大,往往说明病情越重,轻度肿大的人可能没什么压痛。
- 全身没力气:如果连续3个月以上总觉得累,活动后心跳快、喘不过气,可能和脾功能亢进导致红细胞减少有关;还有约40%的人会有低烧、睡觉出汗这些说不上来的症状。
- 血液有问题:皮肤、嘴唇发白可能是贫血;牙龈老出血、身上有瘀青,可能是血小板少了;小朋友要是脾肿大,还可能长得比同龄人慢。
主要致病原因
一、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像白血病、淋巴瘤这类疾病,会让异常细胞跑到脾脏里“扎根”,带来这些问题:骨髓没法正常造血(恶性细胞太多,挤走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血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变少;约60%的人脖子或腋下的淋巴结会肿大。
二、慢性感染
像疟疾、伤寒这类长期感染,会让脾脏为了“对抗”病原体而代偿性长大:脾脏里的单核巨噬细胞变得活跃,过滤功能太强,把正常血细胞也破坏了;长期炎症刺激会让脾脏里长纤维组织,结构变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门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这类并发症。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病,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脾脏里,引发这些问题:脾脏会把被自身抗体“标记”的正常血细胞当成“敌人”清除掉;脾脏的血管壁会出现免疫性炎症;还常连累其他器官,比如关节疼、长皮疹、伤肾。
为啥会贫血、没力气?
脾肿大让人贫血、乏力主要有几个原因:肿大的脾脏会“扣押”20%-30%的循环红细胞;慢性炎症会让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这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约50%的人会有铁没法正常利用的问题。
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出现前面说的症状,建议一步步做检查:
- 基础检查:先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看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有没有变化。
- 影像学检查:做腹部超声,测测脾脏厚度(正常应该小于4cm),必要时再做CT或MRI。
- 针对性检测:比如抗核抗体谱(查自身免疫病)、病原体检测(查感染)、补体水平(看免疫情况)。
- 骨髓检查:如果怀疑是血液病,还要做骨髓穿刺和活检。
日常怎么管理?
- 补营养: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帮身体补够造血的原料。
- 适当动:做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别做剧烈运动。
- 定期查: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看看病情有没有变化。
- 防受伤:避免肚子被撞到,脾脏特别大的人别做竞技类运动。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得立即就诊:
- 左上腹突然疼还发烧,要小心脾梗死;
- 身上到处都是出血点或瘀青,可能凝血有问题;
- 2周内体重掉了超过5公斤,要排除恶性疾病;
- 一直高烧不退,可能感染加重了。
最近研究发现,脾脏的免疫调节功能比想象中复杂。《自然·免疫学》2023年的研究找到了脾脏里特殊的免疫调节细胞亚群,给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临床经验显示,规范治疗后约80%的患者病情能稳定。所以早发现症状、查清楚病因、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