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屏障被热损伤后,身体会立刻启动复杂的应激反应。据临床数据,我国每年约2600万烧烫伤病例里,超过40%因为不当急救出现二次损伤,其中错误补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已经成了影响恢复的重要因素。
错误补水引发的问题
皮肤作为天然屏障受损后,受伤15分钟内毛细血管通透性会增加3倍,导致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这时候喝纯水会加剧低渗状态:纯水进入循环后稀释细胞外液,当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时,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引发细胞水肿。神经细胞肿胀会导致意识不清,严重时可能出现脑疝。
临床观察发现,过量补水会加重微循环淤堵。烧伤后24小时内,每多补1000ml无效液体,休克发生率就上升12%。这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过度补液反而会降低心脏输出量。
科学补液的正确做法
分级补液原则
- Ⅰ度烧伤(红斑性):不需要特殊补液,可少量喝含钠饮品(如淡盐水),每次不超过50ml,每隔15分钟喝一次。
- 浅Ⅱ度烧伤(水疱性,面积<10%):按说明书配制口服补液盐Ⅲ,第一个小时喝总量的一半。
- 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10%):立即启动静脉补液,用Parkland公式计算(4ml×体重kg×烧伤面积%),前8小时输完总量的50%。
伤口处理要点
创面降温需严格控温:用持续流动水冲洗超过15分钟,水温保持15-20℃。水温低于10℃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组织缺氧,禁止用冰块直接接触创面,避免叠加冻伤。
创面保护遵循无创原则:用无菌纱布覆盖时采用“点状接触”法,避免大面积压迫。切忌涂抹牙膏、油剂等脂溶性物质——这些会封闭创面阻碍散热,还可能引发脂质性皮炎。
补液监测核心指标
- 尿量:成人维持0.5-1ml/kg/h,儿童1-2ml/kg/h,老年患者需保持0.3ml/kg/h以上;
- 微循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皮肤温度梯度正常;
- 实验室指标:每4小时监测电解质,维持血钠135-145mmol/L、血乳酸<2mmol/L。
这些情况要立刻送医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立即转运:
- 成人全层烧伤面积>15%,儿童>10%;
- 环形焦痂伴进行性肿胀;
- 有呼吸道烧伤表现(声嘶、呛咳、鼻毛烧焦);
- 伤后2小时仍持续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特殊人群的救治注意
- 儿童:补液量需增加1.5倍基础代谢需求,重点监测前囟凹陷度和眼泪分泌情况;
- 老人:合并心血管疾病者,补液速度控制在20-30滴/分钟,监测中心静脉压;
- 孕妇:妊娠20周以上需左侧卧位,每小时监测胎心率,维持子宫动脉血流;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140-180mg/dL,每小时监测末梢血糖。
现在烧伤救治强调“液体复苏窗口期”——伤后30分钟至2小时是干预黄金期。临床研究证实,规范补液可使重度烧伤死亡率下降37%。掌握“降温-保护-转运”三步原则,配合专业医疗团队救治,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面对热损伤事故时,科学认知与冷静处置才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