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朱利安·贝塞拉在社交媒体上首次了解到retatrutide。他看到健身运动员达森·韦斯在TikTok发布的惊人照片——肌肉线条分明,腹部凹陷。韦斯在配文中写道:"服用retatrutide后最大的感受是,现在连增加脂肪都变得困难——不是增重困难,而是增加体脂困难。"
贝塞拉(自称"完全不是健美运动员,但喜欢光膀子好看")通过网络购买了标有"retatrutide"的粉末制剂,按照韦斯等健身爱好者描述的方法,用水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持续约一个月每周半毫克的注射剂量后,他确信效果显著:食欲消失但仍有锻炼精力。随后他开始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自拍,肌肉线条明显,浏览量激增。
Retatrutide是GLP-1类药物,与Ozempic(司美格鲁肽)和Mounjaro(替尔泊肽)同属一族,但其特殊性在于能同时模拟GLP-1、GIP和胰高血糖素三种饥饿激素。理论上这意味着比现有单靶点或双靶点药物更显著的减重效果,并可能带来更多益处。医生和研究人员戏称其为"减重版金刚",因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其效果可媲美减肥手术,且能更好保留瘦肌肉质量。
目前礼来公司尚未完成retatrutide的临床试验,预计最早2026年底上市。该药物尚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医生不得开具处方,药房亦不可销售。但过去一年该药物在TikTok、YouTube、Reddit和Instagram等平台的健身圈层广泛传播。追求完美体型的人群从仅获准生产科研用途的实验室购买标有"reta"或"ret"的粉末制剂,这些产品明确标注"不可供人使用"。
使用者自行调配药物并宣称这是"下一代GLP-1药物",称其能在避免Ozempic等药物导致肌肉流失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减脂。Reddit讨论区充斥着关于安全实验室选择和剂量调整的讨论,有人甚至用ChatGPT个性化用药建议。这标志着GLP-1药物热潮进入新阶段:后Ozempic时代,对医疗体系持怀疑态度的人群正掀起灰色市场自治浪潮。
FDA警告应通过合法渠道购买处方药,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大部分假药来自中国批发商。尽管TikTok近期开始封禁相关推广视频,但创作者更换账号名称、实验室隐蔽运营。制药巨头、监管机构和医生对这种DIY身体改造趋势已难控制。
2023年前后,因原研药短缺,美国合法药房开始配制GLP-1类药物替代品。当品牌药难以获取时,联邦法规允许药房生产替代版本。这种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使低收入群体以每月数百美元而非数千美元获取药物,甚至让不符合肥胖标准的人通过远程医疗获得处方。
研究实验室不同于药房,其产品无需遵循药品短缺期的监管规则。2024年夏,销售研究级肽类物质的网站开始瞄准健身人群,提供宣称能美黑皮肤、抑制脱发、燃烧脂肪的产品。从观看视频到点击Linktree链接购买,整个流程像亚马逊购物般便捷,只是多了化学操作环节。
奥林匹亚健美冠军尼克·沃克今年早些时候分享使用retatrutide备战比赛的经验,称其"极其有效"。22岁的马克斯·拉多瓦尼克在保险停止报销司美格鲁肽后,通过网络购买retatrutide并实现230磅减重,随后开始批发销售这种"研究用途"药物。他在科罗拉多仓库将retatrutide与诺和诺德尚未上市的cagrilintide等药物组合成"肽类套装",数月内吸引北美数千客户。
美国药房复方协会指出retatrutide不在联邦批准药物清单中,因此不存在合法复方版本。诺和诺德强调灰色市场行为损害患者利益和美国制药业。今年2月38州检察长要求FDA打击假药生产,FDA联合国土安全部门已破获多起案件,从中国运来的抗衰老面膜和猫砂包裹中查获非法药品。
临床试验显示retatrutide确实比现有GLP-1药物更高效减脂并保留肌肉。心脏病学家埃里克·托波尔表示受试者持续减重甚至"接近骨骼化程度"。但关于研究实验室版本知之甚少,布鲁金斯报告发现欧洲两家实验室向美国输送假药,检测显示部分产品含有甲醛等污染物。创业者迈克尔·卡特成立Finrick公司检测这些药物,发现虽然某些样本成分真实,但批次间剂量差异显著。
Gameday男性健康诊所的穆罕默德医生警告患者"现在使用就是拿健康冒险"。虽然他自己使用替尔泊肽成功减重70磅,但发现灰色市场药物导致营养不良和电解质失衡风险。注册医师克里斯特尔·格瓦拉承认患者使用未批准药物后,正尝试通过定期监测副作用、肌肉流失情况等降低风险。
Retatrutide提前爆红反映市场对"保肌减脂"药物的迫切需求。传统GLP-1药物导致的肌肉流失引发健康隐患,至少10家生物科技公司正研发肌肉保护疗法。分析师预测到2035年该市场可能达到300亿美元规模。目前私人健康诊所提供的身体成分扫描费用高昂,而社交媒体上的替代方案展示所谓检测报告,宣称低价药物同样有效。
尽管TikTok近期封禁相关关键词搜索,但创作者改用"redatrutide"等变体继续推广。马克斯·拉多瓦尼克的经历具有代表性:保险终止原研药报销后,他转向TikTok寻找替代方案,开启灰色药物尝试。这种趋势暴露主流医疗体系与健康文化间的巨大断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