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Ana Juana Tambasco
意大利瓦洛德拉卢卡尼亚圣卢卡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老年患者中约25%的卒中病例源于急性脑出血。因此需要明确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建立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以提升护理效果和满意度并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指由高血压性细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破裂引发的脑实质非创伤性自发出血。该病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早期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急性脑出血在老年患者中占比约25%[2],临床表现包括脑水肿、颅内高压、高热、脑疝、肢体言语功能障碍、呼吸心跳抑制、休克甚至死亡[3]。脑出血幸存者可能产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该病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4]。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特别是意识状态受损者,必须执行神经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护理规范。
意识状态监测
- 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意识状态,及时发现新发神经系统体征
- 频繁监测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
- 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时,需安抚患者并立即通知医生
呼吸管理
- 保持气道通畅,患者头部保持轻度抬高姿势,监测血氧饱和度
- 发生呼吸抑制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采用面罩辅助通气并在呼吸衰竭时配合进行气管插管
循环管理
- 频繁监测血压和心率
- 留置静脉导管确保液体输注和静脉治疗,注意导管穿刺部位的无菌敷料以预防感染
水电解质平衡调控
- 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维持患者水化状态
- 记录每日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每小时尿量,警惕多尿或少尿事件
基础护理
- 根据患者自主能力进行全身清洁护理
- 更换床单时避免突发移动或体位骤变
- 注意每日多次口腔护理
体位管理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和压疮需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正确体位,注意瘫痪肢体摆放;交替使用不同卧位,患侧卧位时间应短于健侧
- 使用防褥垫(水垫、气垫、环形垫、枕头)
- 实施被动肢体活动
呕吐处理
发生呕吐时需确保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 采取侧卧位
- 清除口咽部异物并吸除分泌物
- 必要时进行鼻胃管引流
癫痫发作处理
- 根据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
- 评估气道通畅性并监测生命体征
- 必要时准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对于脑出血患者,护士需严密监测心脑血管参数、呼吸功能及神经系统状态,实施系列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引发的脑出血患者属于极度"脆弱人群"。此类患者急性期后必须绝对卧床,避免可能引发血压升高的刺激因素(包括情绪波动、噪音、剧烈搬动、灌肠操作、强力泻药、长时间气管分泌物吸引等)。血管畸形需通过手术夹闭(开颅术)或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等血管内治疗,以及开颅术、血管内栓塞或放射外科治疗AVM。
术后需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头痛或颈强直表现及术后神经功能缺损风险。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管痉挛引发的缺血并发症。同时需警惕阻塞性脑积水的可能。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常需术后使用肝素抗凝一周并持续三月的抗血小板治疗,因此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尤其在术后第一周需重点观察。
参考文献
- Manning LS, Robinson TG (2015) 脑出血血压控制新进展. Front Neurol Neurosci 7: 35-50
- Sato S, Carcel C, Anderson CS (2015) 脑出血后血压管理. 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 17: 49
- Yousef KM, Balzer JR, Bender CM, Hoffman LA, Poloyac SM, et al. (20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灌注压与延迟性脑缺血. Am J Crit Care 24: e65-e71.
- Christensen MC, Mayer S, Ferran JM (2009) 脑出血后生活质量:重组因子VIIa急性出血性卒中试验(FAST)结果. Stroke 40: 1677-1682.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