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受撞击后,如果出现疼痛,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据研究,全球每年约15%的颅脑外伤患者因为没及时识别症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这种疼痛说不定是大脑在经历“内涝”——也就是颅内出血的信号,得特别重视。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征
颅内出血的表现有明显特点:如果出血量超过30ml,约90%的人会出现“喷射状呕吐”——不是肠胃问题引起的,还常伴随看东西重影、视野缺一块的情况。更要警惕“隐匿性出血”,比如硬膜下血肿可能只表现为持续的隐隐作痛,却会在48小时后突然恶化。研究发现,32%的老年人轻微跌倒后,会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短暂晕过去、分不清时间地点等。
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要确诊颅内出血,头颅CT扫描是常用的方法——5分钟就能生成高清的分层图像,准确找到出血的位置。现在的64排螺旋CT对出血的检测率超过99%,连0.5ml的微量出血都能查到。而且检查过程无创无痛,要是头部受伤后一直头疼、意识不清,建议及时去做这个检查。
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据
治疗方案主要看出血量:如果出血量小于10ml,且没有明显症状,80%的人靠卧床休息、镇静就能让血液自行吸收。但要是出现意识越来越模糊、瞳孔大小不一样等“脑疝”征兆,得在6小时内进行手术干预。现在有神经内镜技术,能微创清除血肿,术后恢复时间平均缩短40%。
家庭观察注意事项
在家观察时,要重点留意这几点:1. 疼痛越来越重,没有缓解;2. 走路不稳(像喝了酒一样)或一侧身体发麻;3. 说话含糊、听不懂别人的话;4. 短时间内呕吐好几次;5. 两边瞳孔大小不一样;6. 本来清醒,突然变得特别嗜睡;7. 血压升高伴心跳变慢。就算第一次检查结果没问题,也得观察24小时,小心“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佩戴头盔能让颅脑损伤风险降低70%,但调查显示仅38%的骑行者坚持使用。家庭防跌倒可以做这些:浴室安装扶手和防滑垫;保持过道无障碍物;运动防护装备要定期更换——研究表明,泡沫填充物超过3年,防护效能会下降40%,需及时更新。
总的来说,头部受撞击后不管轻重,都别掉以轻心。要是出现疼得越来越厉害、呕吐频繁、意识不清等情况,赶紧去医院。平时做好预防,比如骑车戴头盔、家里防跌倒,才能真正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