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受伤别大意!科学识别与急救步骤保命!

应急与处理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10-22 08:05:38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05字
通过解析颅脑损伤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系统阐述脑震荡、颅内出血等常见类型的识别要点及标准化处理流程,指导公众在遭遇头部外伤时进行有效应对,降低继发性损伤风险。
颅脑损伤脑震荡颅内出血头部外伤应急处理CT检查神经症状意识障碍呕吐头痛
头部受伤别大意!科学识别与急救步骤保命!

头部外伤是急诊里很常见的问题,咱们国家每年因为颅脑损伤去看病的人超过300万。这类损伤的表现差别特别大——有些患者一开始症状轻,可说不定会快速变严重,所以学会科学识别和处理特别重要。

颅脑损伤主要分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最常见的轻型损伤是脑震荡,差不多占所有颅脑损伤的70%-80%,其实就是脑组织受外力冲击后出现的暂时性功能紊乱。典型表现是受伤后短暂昏迷(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不记得受伤前后的事(逆行性遗忘)、一直头痛,还有心慌、出汗之类的自主神经紊乱症状。要注意的是,大概10%-15%的患者会在之后出现症状加重,这和脑血管调节不好导致的继发性损伤有关。

颅内出血是头部外伤最危险的并发症,按出血位置能分成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出血。它的特点是症状“越变越重”:一开始可能就有点头疼,等血肿慢慢变大,会出现剧烈头疼、喷着吐、意识越来越模糊(比如本来能说话,后来变得嗜睡)、瞳孔不一样大或者对光没反应,还有手脚没力气之类的神经症状。2022年有项多中心研究发现,硬膜下血肿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做手术超过6小时的话,恢复不好的概率会高2.8倍。

有些特殊类型的损伤表现很典型:颅底骨折的话,前颅窝骨折会出现“熊猫眼”(眼周淤青),中颅窝骨折会有耳后淤血,还可能从鼻子或耳朵流清水样的液体(脑脊液漏);孩子因为颅骨比较软,可能看不出明显骨折,但更容易出现整个脑子的水肿,表现为一直吐、头顶的前囟门鼓起来、哭个不停;老人因为脑子自然萎缩,一开始症状可能不明显(比如只是有点晕),但病情进展更快。

头部外伤的处理要按这几个关键步骤来:

  1. 现场处置:立刻停下所有活动,用头肩部一起固定的方法保持姿势,半坐45度(头和肩膀抬起来一点),这样能帮颅内的静脉血回流,减轻脑袋里的压力。
  2. 症状监测:每30分钟测一次GCS评分(就是评估意识的常用量表,比如喊名字有没有反应、能不能说话),看看瞳孔对光有没有反应(用手电筒照眼睛,瞳孔会不会缩小)、手脚能不能正常活动,记清楚呕吐的次数和吐的东西有没有变化(比如从吐清水到吐咖啡样物)。
  3. 饮食管理:伤后2小时内别吃别喝,之后可以从稀的流质(比如米汤、藕粉)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别喝带咖啡因的饮品(咖啡、茶、功能饮料)和酒精——这些会刺激血管,加重头疼。
  4. 体位管理:别让脖子过度伸直或弯曲,翻身的时候要保持头和脊柱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轴线翻身”),避免扭到脖子或脑袋。
  5. 转运指征:如果一直意识不清、抽风(癫痫发作)、一侧手脚没力气(比如拿不起杯子)、说话不清楚或者看东西重影,赶紧叫救护车——这些都是要紧急处理的信号。

做影像学检查要“按步骤来”:急诊首选头颅CT平扫,5分钟就能看出有没有出血灶;如果怀疑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比如撞到头后一直晕、反应慢),得补做MRI检查,特别是DWI序列,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能到92%;要是症状变严重但CT/MRI没查到问题,可能要做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损伤(比如血管破了没出血,但有隐患)。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孕妇受伤除了常规评估,还要同步监测胎心率和宫缩情况——毕竟肚子里有宝宝,得一起照顾到;孩子要重点关注前囟门的张力(是不是鼓起来)和发育里程碑(比如会不会爬、站)有没有受影响;吃抗凝药(比如预防血栓的药)的人要查凝血功能,评估出血风险——这类人出血不容易止住,得更小心。

最后要强调的是,所有头部外伤患者都得至少观察24小时。研究显示,约5%的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生在伤后6-24小时,尤其是老人和吃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的人更容易出现。要是有新的神经症状(比如突然说不出话、手脚动不了),得赶紧复查片子——别等症状变重再处理,早查早安心。

其实头部外伤的关键是“警惕变化”:一开始没事不代表真的没事,一定要盯着症状有没有加重。学会这些识别和处理方法,能帮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冷静,也更科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脑肿瘤晚期:警惕这些危险信号脑肿瘤晚期: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 头疼头晕超一周=脑癌?别自己吓自己!头疼头晕超一周=脑癌?别自己吓自己!
  • 别让烫食硬物伤食道!嚼够20次+控温180℃防癌变别让烫食硬物伤食道!嚼够20次+控温180℃防癌变
  • 脖子变粗别慌!甲状腺自查三步法+沿海防癌关键点脖子变粗别慌!甲状腺自查三步法+沿海防癌关键点
  • 肝癌早防三步走降低风险肝癌早防三步走降低风险
  • 警惕!这些日常习惯伤食管 六步预防方法警惕!这些日常习惯伤食管 六步预防方法
  • 肺结节分型解读——科学随访降低肺癌风险肺结节分型解读——科学随访降低肺癌风险
  • 抗癌饮食关键:大蒜静置+三三原则,科学降低癌症风险抗癌饮食关键:大蒜静置+三三原则,科学降低癌症风险
  • 夜间骨痛加剧?这四个信号可能是骨肿瘤预警!夜间骨痛加剧?这四个信号可能是骨肿瘤预警!
  • 精准分型+三步早诊,乳腺癌治愈率超90%精准分型+三步早诊,乳腺癌治愈率超90%
  • 科学支持癌症家属:三步降低焦虑提升治疗40%科学支持癌症家属:三步降低焦虑提升治疗40%
  • 警惕舌癌:溃疡超2周需自检 控温饮食可防警惕舌癌:溃疡超2周需自检 控温饮食可防
  • 喝对咖啡降肾癌风险:科学饮用方案与最新研究喝对咖啡降肾癌风险:科学饮用方案与最新研究
  • 嗓子痒别慌!85%是咽炎,喉癌三联征需警惕嗓子痒别慌!85%是咽炎,喉癌三联征需警惕
  • 吃蒜抗癌这样做:激活大蒜素+这些人群慎吃!吃蒜抗癌这样做:激活大蒜素+这些人群慎吃!
  • 肺癌早期7个肺部警报:科学防护降低风险肺癌早期7个肺部警报:科学防护降低风险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