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诊室里,常有呕血的患者被送进来。这时医生手里的胃镜,就像侦探的放大镜——这根1厘米粗的软管能钻进身体,直接找到出血的地方。现在的高清胃镜还有NBI窄带成像技术,能把血管网络照得像地图一样清楚,连0.5毫米的血管残端都能精准“抓住”。
胃镜是怎么找到出血点的?
当胃镜穿过食管进入胃里,医生会按顺序扫查“容易出血的部位”:
- 食管段:如果有肝硬化,要排查静脉曲张破裂;如果刚剧烈呕吐过,得查Mallory-Weiss综合征(也就是呕吐把食管黏膜撕裂了)。
- 胃底贲门:胃的入口处,看看有没有静脉曲张或血管畸形。
- 胃体幽门:胃的中间和出口位置,检查有没有溃疡(70%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急性胃黏膜病变(比如重症病人的应激性溃疡)。
- 十二指肠球部:这里的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的30%-35%,通常会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比如饿的时候疼,吃点东西能缓解)。
找到出血点后,胃镜能直接治病?
没错,胃镜不只是“检查工具”,还是“治疗平台”:
- 药物喷洒:喷肾上腺素溶液能让血管收缩半小时,再配合静脉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把胃里的pH值提到6.0以上,帮血小板聚集止血。
- 热疗止血:用氩离子凝固(APC)设备,通过电离氩气产生的热能对准出血血管处理,单次成功率超85%。
- 机械夹闭:如果是动脉性出血,用金属钛夹夹住血管,效果堪比外科缝合,止血成功率能到95%。
这些情况要先调整,再做胃镜
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直接做胃镜,遇到以下情况得先处理:
- 血压心跳不稳:如果收缩压太低、心率太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得先输液把收缩压维持在85-90mmHg,避免早做胃镜引发心跳骤停。
- 凝血不好:如果凝血功能障碍(比如INR值太高),要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把INR控制在2.0以下再做。
- 食管狭窄:如果食管太窄,用超细胃镜(直径5.4mm)试着通过,必要时用球囊扩张开“检查通道”。
做完胃镜别大意,还要盯紧这几点
约25%的患者会在72小时内再出血,所以要重点监测:
- 生命体征:每小时测血压、心率,要是心率持续超过120次/分,提示血容量不足,可能要再出血。
- 验血指标:每6小时查一次血红蛋白,要是下降超过20g/L,得警惕还在活动性出血。
- 看大便:黑便变黄褐色是出血停止了;如果拉暗红色血便,得立即复查胃镜。
现在,胃镜技术还在进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把血管成像精度提升到10微米,提前识别“容易再出血的高危血管”(比如直径超过2mm的裸露血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学了数万张内镜图像,对Dieulafoy病变(黏膜下动脉破裂)的识别准确率已经到92%,能更快找到问题。
说到底,胃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神器”——既能找原因,又能直接治病,还在不断升级。对患者来说,只要配合医生,就能更安全地止住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