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胃溃疡的印象可能只是“胃痛”,但其实当溃疡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同时出现呕吐和头晕,这种组合背后藏着身体的“报警信号”,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疼痛刺激引发的全身“应激反应”
当胃溃疡伤到胃黏膜下层时,原本藏在里面的神经末梢会直接被胃酸、胃蛋白酶“啃”到,持续受刺激。这种疼痛信号通过内脏神经传到大脑,会“唤醒”负责呕吐的中枢和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就像手机信号被干扰器打乱一样,异常的神经信号会让胃肠正常的“蠕动节奏”乱掉,导致胃反而往回抽(逆蠕动)。这时候人除了上腹部像刀割一样疼,还可能觉得脑门发凉、看东西转圈,像晕车晕船似的。
其实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想通过呕吐把刺激源(比如胃酸)清出去,但反复吐反而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形成“越吐越疼、越疼越吐”的循环。有数据显示,大概35%正在发作的胃溃疡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这和控制心跳、肠胃的自主神经过度兴奋有关。
出血导致的“脑缺氧”和循环问题
如果溃疡伤到了黏膜下的血管,就会引发消化道出血。当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大概2瓶矿泉水的量),血液里负责带氧的血红蛋白会减少,带氧能力下降。大脑是最“费氧”的器官,对氧气变化特别敏感,这时候人会因为脑缺氧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看东西模糊、站不稳,像喝多了酒似的。
更要警惕的是,突然大量出血时,血液分解后的物质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呕吐。如果吐出来像“咖啡渣”一样的东西,就是血液被胃酸“腐蚀”后的样子——这时候的头晕,往往说明失血已经到了身体“扛不住”的程度,得赶紧去医院,可能需要输血。
幽门“堵门”引发的代谢紊乱
如果溃疡长在胃和十二指肠连接的“幽门”位置,可能会因为局部肿了或者结疤收缩,导致胃的出口变窄。这种“机械性堵门”会让胃里的东西排不出去,当胃内压力超过幽门能打开的“上限”时,就会突然像喷出来一样吐(喷射状呕吐),吐的东西一般没有胆汁,但可能混有前一天没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期堵着、频繁吐会让身体里的水和电解质(比如钾、氯)乱掉:缺钾会让神经肌肉更“敏感”,缺氯导致的碱中毒会改变脑脊液的酸碱平衡,这些因素加起来会让头晕更厉害。医生观察到,这类患者还会出现手脚抽、心跳乱等问题,说明得全面检查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如果出现持续上腹痛伴头晕、呕吐,建议72小时内做胃镜。现在的胃镜技术不仅能准确找到溃疡位置,还能取一点组织检查(活检),排除恶性病变。另外要定期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指标,再做个碳13呼气试验,看看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要强调的是,自己乱吃药可能会“掩盖”病情,让问题变严重。现在治疗胃溃疡已有标准方案,比如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幽门螺杆菌等。按规范治疗,大多数人6-8周就能实现溃疡愈合,有效预防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