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不一定都会发烧,据临床数据,大约15%的确诊患者从始至终都没有体温升高的情况。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和每个人的免疫应答情况有关——就像流感病毒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感染后要警惕一些症状组合,尤其是重症信号。
新冠感染典型症状谱系
新冠感染的症状有不同类型:核心症状群包括持续干咳(85%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75%)、肌肉或关节疼痛(60%);特征性表现有味觉或嗅觉减退(约40%的患者会有)、结膜炎(10%到15%的概率)、消化道症状(比如腹泻,发生率12%);如果出现这些重症预警信号要特别小心:安静时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手指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持续胸痛或者意识模糊、反应变慢。
还要注意特殊人群的表现:老年人可能只会出现没精神、不想吃饭这类不典型症状;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药的)容易出现病毒一直存在体内的情况。
鼻部症状鉴别诊断
如果一开始就鼻塞,要结合其他症状一起判断:
- 病毒性鼻炎:流清水样鼻涕、鼻塞一阵一阵的,通常嗓子也会发红;
- 过敏:打喷嚏是一阵一阵的,鼻子特别痒,查过敏原会有阳性结果;
- 细菌性鼻窦炎:一直流黄脓鼻涕、脸胀疼,查C反应蛋白会升高;
- 新冠引起的鼻塞:大多会同时出现一侧鼻子嗅觉减退,做鼻内镜能看到嗅区黏膜发红。
如果鼻塞持续7天还没好,建议做鼻窦CT看看有没有结构上的问题。
肺炎监测三维度评估法
症状评估体系:可以从三方面看——呼吸系统(咳嗽多久了、痰的样子有没有变、呼吸困难的程度)、全身情况(体温变化、血常规里白细胞的变化、C反应蛋白的数值)、特殊表现(看看两边胸口是不是对称、测血氧饱和度、注意意识有没有变化)。
家庭监测方案:在家要做好这几点——血氧监测(每天早中晚各测1次,测之前要校准仪器)、呼吸频率(安静的时候连续数30秒,再乘以2算平均值)、症状日记(写下咳嗽的次数、痰的多少,还有其他跟着出现的症状)。
医院检查路径:去医院的话,第一步通常是拍胸部X光片、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如果怀疑肺间质有问题,做高分辨率CT;要找病因的话,会做多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特殊人群监测重点
不同人群要重点关注不同情况:
- 孩子:要注意尿量——如果每小时尿量少于1毫升/公斤体重,可能是脱水了;还要看看有没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进去);
- 孕妇:注意胎动有没有变化,定期做胎儿生物物理评分;
- 有慢性病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每小时测血糖,小心酮症酸中毒。
科学防护实施要点
做好防护能减少感染风险:
- 口罩使用规范:N95口罩连续戴不要超过4小时;如果口罩湿了或者脏了,立刻换;摘完口罩要洗手;
- 环境管理策略:开窗通风每次至少30分钟,每天3次;经常碰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桌子)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
- 营养支持方案:维生素D每天补充600到800IU;成年人锌每天补充15到25mg。
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刻去医院:血氧饱和度一直低于93%、意识模糊(比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或时间)、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钟。
去医院前要准备这些:整理好症状日记(包括体温变化、症状出现和变化的时间)、带好之前的检查报告(尤其是半年内的胸部影像资料)、带好身份证和医保凭证。
总的来说,感染新冠后的表现因人而异,不管是典型症状还是不典型症状,都需要注意观察——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和有慢性病的人要更小心。日常做好防护、正确监测症状,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