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发动机”,它的结构一旦出现异常,可能引发不同类型的心肌疾病。这些疾病的表现、治疗方法差别很大,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才能准确区分。
扩张型心肌病:心室“撑大”的心肌问题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慢慢变大、收缩能力下降,心肌就像被“撑松”了一样。研究发现,它的发病和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还有遗传有关——大概30%的患者有家族史。典型症状是慢慢出现心衰:比如爬楼梯、走路时喘不上气,晚上睡觉突然憋醒,或者腿肿、肚子胀。做心脏超声会发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超过55mm,射血分数(心脏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比例)一直低于40%。治疗需要综合用抗心衰药、抗凝药,严重的可能得用心室辅助装置。
酒精性心肌病:喝酒喝出来的心肌损伤
长期喝太多酒是主要诱因——酒精会损伤心肌细胞里的线粒体(相当于细胞的“能量工厂”),还会打乱脂质代谢。如果男性每天喝超过80克酒精(大概是50度白酒160毫升)、女性超过60克(50度白酒120毫升),连续10年以上,得这种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它的表现和扩张型心肌病差不多,但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大概40%的患者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研究证实,戒酒6个月后,大约70%患者的射血分数能上升15%以上,所以早期戒酒特别关键。治疗的核心就是彻底戒酒,再加上营养支持。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后的心肌“发炎”
它的病程分两个阶段:一开始是病毒(比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直接损伤心肌,接下来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心肌。青少年患者中,约15%可能进展为慢性心衰。典型表现是,病毒感染(比如感冒、腹泻)后突然出现胸痛、心慌,甚至血压下降、头晕等情况。诊断要结合心肌酶升高、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还有心脏核磁共振的特殊表现。治疗原则是抗病毒、调节免疫,严重时需要生命支持。
系统化疾病管理:不同心肌病的共同守护法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基础病控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好好控制病情,避免感染,同时一定要严格戒烟戒酒;
- 规范用药:必须听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这些标准药物;
- 器械辅助:如果吃药效果不好,可能需要考虑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定期随访:要建立定期复查的习惯,监测BNP/NT-proBNP(反映心衰的指标)、心脏超声和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治疗决策都得经过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评估——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指南明确提醒,自己随便调整药量或停药,可能让病情突然加重。如果出现持续胸痛、突然喘不上气,甚至意识不清,一定要立刻去急诊。
心脏健康需要综合管理,了解不同心肌病的临床特征,能帮助我们早期识别、规范治疗。通过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情进展的风险。如果有不明原因的乏力、喘不上气,一定要及时去做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