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治疗是应对严重心律失常的关键手段,但很多人都会问:“电击会不会很痛?”其实,不同场景下的电击治疗,疼痛感受大不一样——背后既有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有医学技术的精准支持。
紧急电击:心脏骤停时几乎感觉不到痛
当发生心脏骤停(比如心室颤动,心脏像“乱抖”一样无法正常泵血)时,最关键的是立刻用电击(非同步电除颤)让心脏恢复跳动。很多人担心“电击会痛”,但美国心脏协会明确说:这种情况下电击本身不会产生痛感。原因很简单——心脏骤停会导致大脑缺氧昏迷,此时身体的痛觉通路就像“睡着了”,电流刺激根本触发不了痛觉。
事实上,80%以上的这种紧急情况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如心梗)引发的。急救人员会先做胸外按压维持供血、清理气道保证呼吸,再用电击。这时喊“清场”不是因为患者会痛,是怕其他人碰到电极形成电流回路,造成危险。
择期电复律:睡一觉就完成的“心脏重启”
如果是病情稳定的房颤患者(心跳紊乱但没生命危险),做择期电复律时,医生会先给镇静药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欧洲的研究显示,92%的患者电击时完全没意识,只有6%会出现短暂的身体动一下。
术前需要空腹6小时,麻醉后医生会同步放电——就像给心脏“重启”,用合适的能量让心肌的电活动“同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术后随访发现,83%的患者对整个操作过程完全没有记忆。
用技术把疼痛“挡在外面”
现在的电击治疗有一套“多维度疼痛管理”方法,把不适降到最低:
- 能量智能调控:双相波除颤技术能根据患者身体的电阻自动调整电流强度,比传统单相波少用50%的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 电极优化布局:采用前侧位或前后位的电极贴法,让电流更贴近心脏的解剖位置,不用“绕远路”;
- 药物协同干预:提前用小剂量药物降低胸壁肌肉强直的发生率,同时保持血压稳定。
另外,新型水凝胶电极让皮肤接触处的电阻降到很低,再配合轻轻加压,能显著减少局部热量堆积,避免皮肤灼伤。
关于电击疼痛的几个临床发现
多中心研究还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 12%的清醒患者说电击时不是“锐痛”,而是胸闷、像被压了一下——这其实是膈肌跟着收缩引发的牵拉感;
- 放电次数越多,术后短期记忆损伤的风险越高:三次以上放电的患者,风险比一次放电的人增加2.4倍;
- 心理评估显示,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来自“濒死体验”,不是电击操作本身。
技术创新让治疗更“温柔”
现在的技术正在让电击治疗越来越人性化:
-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加了语音提示,就算是没医学背景的人也能跟着做,让施救成功率提高了18%;
- 可穿戴式复律背心能持续监测心跳,悄悄纠正心律失常,已经用在30%的复发性房颤患者身上;
-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提前15秒预测心律失常,为“无意识操作”创造条件——未来可能不用等患者有感觉,就能提前处理。
其实,电击治疗的核心从来都是“救生命”,而医学技术一直在努力让这个过程更“温柔”。无论是紧急情况下的身体自我保护,还是择期治疗时的镇静方案,或是不断升级的技术,都是为了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恐惧。现在你应该能理解:电击不是“可怕的痛”,而是“带温度的救命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