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冠状动脉就像给心肌供血的“能量管道”,当动脉内壁慢慢堆积脂质、出现炎症或变硬时,心肌就会因供血不足“闹脾气”。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的异常可能从青少年时期就悄悄启动,这种渐进的变化若不重视,最终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症状的“不典型”警示
典型心绞痛是胸骨后像被压了块石头一样疼,持续3-1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能缓解。但约25%患者的症状藏得“深”:
- 牙痛:左侧下颌牙齿突然疼,还可能伴有出汗、心慌;
- 脖子发紧:咽喉部像被勒住,同时呼吸急促;
- 胳膊疼:左肩到前臂内侧一条线的抽痛;
- 肠胃不适:胸口下方像火烧,还会恶心。 尤其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他们可能没有胸痛,只觉得稍微动就累,或肠胃不舒服,这其实是“无痛性心肌缺血”,危险更隐蔽。
分层治疗的“阶梯方案”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新指南,治疗讲究“分阶段应对”: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能防血栓;
- 他汀类药物要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4mmol/L以下;
- 硝酸酯类药物用来快速缓解心绞痛。
介入治疗: 如果冠脉狭窄超过70%、吃药效果不好,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如放支架)能打通血管。现在有新型可吸收支架,支撑血管后会慢慢被身体“消化”,避免金属支架长期留存。
外科治疗: 要是多支血管都有问题,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通过胸口小切口接血管,住院时间能缩短40%。
综合防控的“日常密码”
很多研究证明,多维度干预能大幅降低风险: 吃对饭: 选地中海饮食(多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每天盐不超过5克(相当于2.3克钠),肥肉、动物油等饱和脂肪酸的热量占比别超10%。深海鱼里的ω-3脂肪酸能帮着“稳定”血管里的斑块。
动起来: 做个性化运动计划——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每周2次力量训练(比如举轻哑铃)。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别拼力。
管好用险因素:
- 血压控在130/80mmHg以下;
- 糖化血红蛋白(长期血糖指标)低于7%;
- 体重指数(BMI)保持18.5-24.9(比如身高1.7米,体重53-70公斤)。 另外,打呼噜严重、睡觉老憋醒的人要查睡眠监测——睡眠呼吸暂停会“加速”冠心病进展。
诊断的“关键信号”
出现疑似症状,优先做这几项检查:
- 心电图:捕捉心肌缺血的“动态变化”;
- 心脏超声:看心脏壁运动和功能好不好;
- 冠脉CT:不用开刀就能看清血管“堵没堵”。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动脉硬化筛查——测踝臂指数(小腿和手臂血压比值)、脉搏波传导速度,能提前5-10年发现“没症状的血管问题”。
预防冠心病的核心,是坚持监测血脂、血压,加上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要是出现胸口闷、疼,或胳膊、脖子、牙齿等部位的放射性疼痛,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查清楚。其实,通过科学管理和定期复查,大部分患者都能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