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但背后可能藏着12种以上不同系统的疾病。学会分辨疼痛的特点和伴随的不舒服,对及时找对问题、尽早处理很关键。
心血管性胸痛的核心特征
如果冠状动脉狭窄超过一半,心肌供血不够,就会引发典型的心绞痛。这种疼通常是胸骨后有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还可能串到左肩、左臂内侧甚至下巴。发作一般持续3-15分钟,大多是累着了(比如爬楼梯、提重物)或情绪激动(比如吵架、着急)诱发的,休息会儿或者用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要注意,约15%-2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胸痛,只表现为呼吸困难或特别累,这其实是无痛性心肌缺血,容易被忽视。
非心脏性胸痛的六大类群
消化系统源性胸痛
食管和心脏的神经支配有交叉,所以食管毛病也会引起类似心脏的胸痛。常见的有:
- 反流性食管炎:胸骨后有烧灼感,还反酸水,躺下来或弯腰时更疼;
- 食管裂孔疝:吃完饭后突然胸痛,用硝酸甘油不管用;
- 贲门失弛缓症:咽东西费劲,还时不时胸痛,疼起来时轻时重。
呼吸系统源性胸痛
要重点排查肺循环和胸膜的毛病:
- 肺栓塞:突然喘不上气还胸痛,查血时D-二聚体会升高;
- 主动脉夹层:突然出现特别剧烈的撕裂样疼痛,血压明显升高;
- 自发性气胸:瘦高个子的人突然单侧胸痛,医生用听诊器叩诊时会有鼓音。
精神心理源性胸痛
焦虑引起的胸痛有这些特点:
- 疼的位置不固定,持续时间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 还会心慌、出汗,但各项检查都没发现问题;
- 如果过度喘气,还会手脚发麻(这叫过度换气综合征)。
骨骼肌肉源性胸痛
胸壁结构出问题也会疼:
- 肋软骨炎:第2到第4根肋软骨和胸骨连接的地方,一按就疼;
- 带状疱疹:单侧肋骨之间的神经分布区先有烧灼感的疼,过几天才会起皮疹;
- 胸椎小关节紊乱:疼的程度会随着姿势改变而变化,比如转身、弯腰时更疼。
代谢内分泌源性胸痛
实验室检查能提示这些问题:
-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会心慌、变瘦,还有怕热、爱出汗、吃得多却不长肉的高代谢表现;
- 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一活动就会胸痛;
- 低钾血症:会有肌肉抽筋一样的疼,心电图上还能看到U波。
其他系统源性胸痛
还要注意这些情况:
- 胆囊疾病:右上腹疼,医生按右上腹时(墨菲氏征)会更疼;
- 胸主动脉瘤:一直隐隐作痛,两边手腕的脉搏不一样(比如一边强一边弱,甚至摸不到);
- 带状疱疹前驱期:单侧神经分布区先疼2-3天,之后才会起皮疹。
胸痛应对的三阶段管理
遇到胸痛该怎么办?分三步:
- 现场处理:立刻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舌下含硝酸甘油(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自己乱用药),同时记下来疼的位置、感觉(比如是压着疼、烧着疼还是撕裂疼)、持续时间。
- 症状监测:注意有没有伴随的不舒服(比如喘不上气、反酸、心慌、出汗),用症状记录表记下来发作的时间(比如饭后、运动后、情绪激动时)、持续多久、怎么缓解的,这样看医生时能说清楚。
- 检查方向:先做心电图(查心脏电活动)和心肌酶谱(查心脏有没有坏死),这两个是最基础的;再根据疼痛特点选其他检查——比如怀疑胃食管反流,做24小时胃酸监测;怀疑肺栓塞,做CT肺动脉造影;怀疑主动脉夹层,做增强CT血管成像。
需紧急处理的警示信号
有下面这些情况,别犹豫,立刻打120或去急诊:
- 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或用药也不缓解;
- 伴随意识不清(比如晕乎乎、叫不醒)或血压不正常(太高或太低);
- 疼痛放射到下肢,或者两边脉搏不一样(比如一边手腕摸得到脉,另一边摸不到);
- 5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胸痛;
- 年轻但家里有猝死病史的人,突然胸痛。
胸痛的原因很复杂,从心脏到消化、呼吸、心理,甚至骨骼肌肉都可能有关系,需要结合疼痛的特点、检查结果和个人的危险因素(比如有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有没有抽烟)一起判断。高危人群(比如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最好建个健康档案,定期测血压、血脂、血糖,早发现问题早调整。如果出现持续胸痛,千万不要等,10分钟内就要启动急救,早到医院能大大降低心梗、主动脉夹层这些致命疾病的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