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总长度超过7米,像一条蜿蜒的“营养传送带”。但如果这条“传送带”出了问题——比如发炎、堵塞或被寄生虫“骚扰”,就会引发不同类型的腹痛,直接影响日常生活。
先说说肠炎。肠道如果突然发炎,就像老化的水管爆了,会引发剧烈腹痛。现在很多人饮食不规律,常吃重油重辣的外卖,肠炎发病率比二十年前高了不少。肠炎发作时,除了痛,还会拉稀便(一天超过3次)、恶心想吐,严重的话大便里会有黏液或血。要注意的是,急性肠炎的痛大多集中在肚脐周围,慢性肠炎则是左下腹隐隐作痛。
再说说肠梗阻。肠道像一条“高速公路”,如果里面的东西走不动了,就会“交通瘫痪”。这种情况在老人中更常见,典型表现是一阵一阵的绞痛(每5-10分钟疼一次),肚子胀得像鼓,吐出来的东西有粪臭味,还完全不排气、不排便。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人得肠梗阻,大多是肿瘤或粪块堵了;年轻人则多是手术后粘连导致的。做腹部X光或CT的话,会看到“阶梯状液平面”的特殊影像。
还有寄生虫感染。现在卫生条件好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地区蛔虫感染率还有8.3%。这些“不请自来的房客”在肠道里蠕动时,会引起间歇性腹痛——就像被小鱼轻轻咬钩的感觉,还会伴随胃口不好、晚上磨牙。孩子得的话可能会营养不良,大人则多是周期性的肚子痛。特别要警惕的是,如果寄生虫钻到胆道里,会引发右上腹剧烈绞痛,必须立即就医。
腹痛应急处理策略
- 先找痛的位置:用手掌轻轻按腹部的九个区域,记下来最痛的地方。如果右下腹的麦氏点按下去疼,可能是阑尾炎;
- 记好症状细节:把疼痛开始的时间、疼了多久、什么原因诱发的(比如吃了生冷食物)、还有伴随的症状(比如拉肚子、吐)都记下来,这对医生诊断特别重要;
- 家里备点应急品:可以放个医用听诊器(听肠鸣音)、体温计(测有没有发烧)、弹性绷带(缓解腹部压力);
- 赶紧就医的情况:如果腹痛持续超过6小时,或者有血便、吐血、肚子硬得像木板,必须立刻去急诊。
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最新《消化系统疾病防治蓝皮书》给出了几个简单的预防建议:
- 饮食要“三熟两热”:食物彻底煮熟,水果用高温消毒(比如开水烫几分钟),餐具定期蒸煮消毒,每天保证两顿热饭;
- 建个“肠道健康档案”:每年做1次大便常规检查,50岁以上的人每3年做一次肠镜筛查;
- 练“肠道活力操”:每天早上空腹顺时针按摩肚子5分钟,再做30个深蹲,帮肠道“动起来”;
- 管好压力:长期焦虑会让肠道敏感度提升3倍,每天抽10分钟做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肚子鼓起来,再用嘴呼气、肚子缩回去),能缓解肠道紧张。
文中提到的医学检查和治疗方法,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突然肚子痛,别自己扛着,也别随便吃药——不然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得赶紧去急诊让医生评估。其实只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定期做健康检查,就能有效降低肠道疾病的风险,让“肠道传送带”一直顺畅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