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不少人对它的治疗和护理存在误区。其实,中耳炎的管理要抓住“控制感染、恢复通气、预防复发”三个核心,从治疗到日常护理都得讲科学。
中耳炎治疗要抓住这3个核心
中耳炎不是简单的“耳朵发炎”,而是免疫反应、咽鼓管不通、局部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慢性中耳炎患者鼻腔菌群是乱的,这也给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临床治疗关键要做好三点:急性期快速控制感染,帮中耳恢复通气功能,还要建立长期预防机制,避免复发。
别自己乱滴耳液!尤其是鼓膜穿孔的人,用含酒精的滴耳液会刺激内耳神经,反而伤耳朵。一定要先做耳内镜检查,让医生看清楚鼓膜情况再选外用药。
用抗生素得讲“阶梯”规矩
用抗生素不是“越贵越好”,世卫组织的指南说要按“阶梯”来:
- 首选药:还是阿莫西林,但要注意,现在耐药的细菌已经有18%了,得遵医嘱用;
- 过敏替代:对青霉素过敏的,可以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要注意可能会闹肚子;
- 重症辅助:严重的病例可以配合糖皮质激素雾化,能降低30%的复发风险。
特别要记住:一定要把整个疗程的药吃完!就算症状好了,也得再巩固3天,不然容易让细菌变成“耐药菌”,以后更难治。
这些情况得考虑手术
不是所有中耳炎都要手术,但出现以下情况得及时做:
- 鼓膜穿孔老不好:穿孔超过3个月,自己长好的概率不到15%,赶紧补鼓膜,能更好恢复听力;
- 老犯急性中耳炎:1年里发作4次以上,建议做鼓膜置管术,帮中耳通气引流;
- 有胆脂瘤:得尽早做鼓室成形术,拖久了可能伤面神经,甚至影响听力。
现在手术技术也在进步,激光辅助的鼓膜修复术比传统手术快40%,术后疼得更轻,疼痛评分降了65%。
日常护理做好这5点
- 别让耳朵进水:洗澡、洗头时用医用耳塞,防止水进中耳引发感染;
- 好好护鼻子: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改善咽鼓管通气,减少中耳感染的机会;
- 睡觉垫高点:把头抬高15度(比如用两个枕头),帮中耳里的分泌物排出来;
- 吃对食物:急性期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恢复期多补点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帮黏膜修复;
- 定期查听力:每3个月做一次纯音测听,早点发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及时干预。
预防复发要“综合”
中耳炎最烦人的就是复发,现在有综合预防方法能降低42%的复发率:
- 调菌群:往鼻子里用点乳酸杆菌制剂,帮鼻咽部菌群恢复平衡;
- 管过敏:如果有过敏性鼻炎,要一起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少对咽鼓管的刺激;
- 打疫苗:65岁以上的人建议打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 中医辅助:正规医院的针灸能改善咽鼓管开放功能,但别去小诊所。
还要提醒家长:小孩的腺样体要注意!腺样体肥大是小孩中耳炎老犯的重要原因,必要时得一起治疗。
中耳炎的管理是“持久战”,从急性期的规范治疗,到日常的护理预防,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记住这些要点,才能保护好耳朵的健康,减少复发,避免听力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