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门或多门新语言可延缓生物衰老进程,并保护大脑免受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影响。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CD)、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巴斯克认知大脑与语言中心以及智利圣地亚哥拉丁美洲脑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自然·衰老》期刊发表的新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全球脑健康教授、该研究联合负责人奥古斯丁·伊瓦涅斯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多语能力是健康衰老的保护性因素。这种保护效应具有累积性——人们掌握的语言越多,对衰老相关衰退的防护作用就越强。”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27个欧洲国家、51至90岁共86149名成年人的数据。科学家采用“生物行为衰老时钟”方法,将基于健康、认知、教育和生活方式因素预测的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在多语能力普遍的国家,居民经历加速衰老的可能性比单语环境占主导地区的居民低2.17倍。伊瓦涅斯教授指出,这一证据表明语言学习及其使用能激活与注意力、记忆、决策和社会互动相关的大脑网络。
该研究改进了此前探索多语能力与衰老关联的研究局限——过往研究受限于临床样本规模较小,且研究对象已出现认知障碍迹象。本次对更庞大健康人群的分析使科学家得以证实,多语能力的益处远不止延缓痴呆症或轻度认知障碍。
研究人员考察了数千名参与者的预测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行为年龄差。即使在考虑语言、社会、身体及社会政治因素后,多语者仍持续表现出更缓慢的衰老进程。
巴斯克认知大脑与语言中心的露西亚·阿穆罗索博士指出:“掌握的语言越多,对衰老相关衰退的防护作用就越强。多语能力是促进人群健康衰老的可及性高、低成本工具,可与其他可调节因素(如创造力和教育)形成互补。”智利拉丁美洲脑健康研究所的埃尔南·埃尔南德斯博士补充道。
研究未发现多语能力的保护效应取决于所学语言种类。研究人员虽未考察应用程序学习语言或日常会话使用哪种方式对衰老防护更有效,但指出新语言的社会化使用比被动接触或机械记忆更能提供显著益处。
伊瓦涅斯教授强调:“语言不仅是词汇,更是一种动态的认知与社会活动。日常交流中使用多种语言需要持续的语言切换、语境适应和情感投入——这些过程共同激活支持注意力、记忆和情绪调节的分布式大脑系统。”
基于研究结果,科学家建议将语言学习纳入公共卫生计划,以增强认知韧性并减轻老龄化负担。在爱尔兰,该发现可能推动重新重视爱尔兰语推广,不仅出于文化考量,更因其健康效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