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荷华大学医疗保健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在《npj生物膜与微生物组》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他们迄今完成了对多发性硬化症(MS)口腔微生物组最全面的分析。
爱荷华大学病理学教授、该研究高级作者阿什托什·曼加拉姆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尽管肠道微生物组长期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联,但作为人体第二大微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疾病相关的口腔微生物组却鲜少受到关注。”
根据该研究,口腔微生物组栖息着超过700种细菌,普通人同时携带约250种。每个人的口腔微生物组均具独特性且随时间变化,这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尤为显著。
曼加拉姆团队利用宏基因组鸟枪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50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最常见的MS类型)患者和50名非MS患者的唾液样本。
研究发现,与非MS患者相比,MS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组存在紊乱。具体表现为缺乏链球菌和放线菌等“早期定植细菌”——这些细菌是健康口腔菌群的标志,因其产生促进口腔组织定植的黏附分子。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MS患者体内其他致病菌增加,包括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这些细菌栖息于牙周袋和炎症组织中,可能加剧MS相关的口腔炎症。
此外,与健康患者相比,MS患者的次牛磺酸水平较低。次牛磺酸是一种参与抗氧化防御和神经健康的保护性代谢物。
研究团队开发了可识别共生细菌群落的程序,发现其中五组细菌在MS患者中缺失。
曼加拉姆表示:“这种多组学方法揭示了细菌组成、功能与代谢物谱的相互关联,突出了可能塑造MS炎症和免疫失调的特定细菌类群及代谢特征。这些发现为MS中口腔微生物、细菌功能与宿主代谢的关系提供了迄今最详尽的视角。研究结果将我们对MS的理解从肠道和大脑扩展至口腔,强调其作为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
由于获取口腔微生物组样本比肠道样本更为简便,研究者认为该发现可能催生MS的新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并为开发口腔MS疗法开辟道路。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影响全球约290万人的自身免疫疾病。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约占病例的85%。
目前尚无MS治愈方法,但存在可延缓病情进展的治疗方案。患者寿命取决于疾病类型、确诊年龄和治疗方式,复发缓解型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8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