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全球超十分之一人口受麸质敏感影响,但多数自认患有此症的人可能实际判断有误。这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综述研究,首次清晰区分了由麸质触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乳糜泻,与更为常见的非乳糜泻性麸质敏感(NCGS)。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将颠覆公众长期存在的认知,并为该病症的定义、诊断及治疗确立新基准。
"全球数百万人因肠道不适而回避麸质,这些症状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痛苦不等,往往基于真实的体验,"研究作者杰西卡·比塞基耶尔斯基表示,"提升对影响全球15%人口病症的科学与临床认知至关重要。"
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NCGS的现有证据,其症状包括腹胀、肠道疼痛和疲劳。比塞基耶尔斯基博士强调:"与普遍认知相反,多数NCGS患者实际并非对麸质产生反应。"科学家指出,敏感性主要源于肠道与大脑的互动机制。"我们的研究显示,症状更多由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常称FODMAPs)、小麦其他成分或患者对食物的预期及过往经验触发,"她解释道。
研究综述的临床试验中,仅少数病例显示真实麸质反应。多数人的反应与服用安慰剂时无异。比塞基耶尔斯基博士指出:"近期研究发现,自认麸质敏感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麸质、小麦和安慰剂的反应基本一致。这表明人们对肠道感觉的预期和解读会显著影响症状表现。"
研究人员认为,NCGS可能属于肠脑互动谱系疾病,更接近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而非由麸质引发的独立疾病。这种新认知将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症状的方式、临床医生开具限制性饮食处方的决策,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
"将NCGS与相关肠道疾病区分开来,对临床医生提供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及解决潜在病因至关重要,"皇家墨尔本医院胃肠病学家杰森·泰-丁表示。未参与该研究的泰-丁博士补充:"此项综述支持采用更个性化、循证的肠道健康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