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胃轻瘫存在诸多认知误区,诊疗指南的缺失使患者治疗困难重重
- 需要深入研究疾病根本病因
胃轻瘫表现为胃部排空延迟但无物理性梗阻,这种致残性疾病可导致恶心、早饱、胃痛和营养不良。根据国际胃肠疾病基金会数据,美国约有500万人受此影响。目前医学界仍不清楚其根本病因,治疗选择有限,且多数患者难以获得专科治疗。
"胃轻瘫绝对是一种致残性疾病,我们需要建立新范式,从单纯治疗症状转向探索根本病因,最终实现治愈或有效疗法。" 斯坦福大学医学临床教授、消化健康中心主任Linda Nguyen博士指出,"目前我们对患者既无有效疗法也无治愈方法。"
以下为Healio对Nguyen博士就该疾病认知误区、治疗进展和研究方向的采访实录:
Healio:关于胃轻瘫最大的误区有哪些?
Nguyen: 最常见误区是认为患者必定消瘦。研究显示约30%胃轻瘫患者BMI超过30kg/m²,符合肥胖标准。这种体重认知偏见导致高BMI患者面临误诊风险。医生常武断判断:"你体重正常,不可能是胃轻瘫"。
另一个诊断误区来自胃镜检查结果。患者可能仅因胃内残留食物就被诊断为胃轻瘫。但事实上,这类患者中只有约55%最终经胃排空测试确诊。
Healio:胃轻瘫诊疗指南存在哪些重大空白?
Nguyen: 几乎所有方面都存在空白。诊断标准模糊,缺乏规范检测方法。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而非针对病因,且40年来仅有1款FDA获批药物。这种诊疗困境迫使患者自行摸索,临床医生也束手无策。患者往往需转诊至学术医疗中心,但全球专科医生数量有限,等待就诊时间可能长达数月。
Healio:如何平衡饮食管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Nguyen: 首先应明确患者治疗目标。我的饮食管理采用"正向饮食法",强调可食用食物而非限制清单。例如患者可饮用将菠菜打成的蔬果昔,而非整叶生菜,既能获取纤维又易消化。
药物选择依据主要症状(恶心、呕吐或早饱)调整。对于中重度难治性病例可考虑介入治疗,但需注意不可逆手术(如幽门切开术)的风险-获益比,避免用于轻症患者。
Healio:胃轻瘫与哪些胃肠疾病相关?如何影响治疗管理?
Nguyen: 该病常与偏头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埃勒斯-当洛综合征、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和囊性纤维化共存。治疗时需避免加重伴发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应避免影响运动症状的药物。对于POTS合并胃轻瘫患者,我使用增加胃肠动力的吡斯的明,该药同时改善POTS症状。
Healio:如何预防胃轻瘫患者出现营养不良?
Nguyen: 建议联合营养补充剂,并与注册营养师协作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常因碳水化合物耐受较好而过度摄入,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这需要专业营养指导。
Healio:初级医疗提供者在诊疗中的作用?
Nguyen: 尽管胃轻瘫诊断认知提升,但转诊前的初级诊疗仍存在缺口。专科医生短缺导致患者平均等待时间6-8个月,农村患者可能数年无治疗。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对缓解患者长期病痛至关重要。
Healio:胃轻瘫病理生理学研究有哪些临床相关进展?
Nguyen: "胃轻瘫"字面意为胃瘫痪,但胃部功能远比想象复杂,包含胃排空、胃囊扩张和电生理活动。部分患者胃排空正常却存在严重症状,这类患者的胃电活动异常可能是症状根源。这种认知促使我们借鉴心脏检测技术,开发更精细的胃功能评估工具。
Healio:未来5-10年哪些领域最具突破潜力?
Nguyen: 两大方向值得关注:一是解析导致胃排空延迟的病理机制,包括肠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二是NIH胃轻瘫临床研究联盟发现胃部肌间丛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异常,靶向调节免疫细胞可能逆转疾病进程。我正开展迷走神经刺激的电刺激疗法研究,结合抗炎和神经调控可能成为突破方向。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