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2025年10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单日接诊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院收治相关病例数量激增。副主任医师刘淼淼指出,气温骤降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是主动脉夹层高发的直接诱因。这一疾病十分凶险,若未及时手术,夹层破裂可致大出血死亡,四类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
哪些人易患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是啥?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机制是血管结构被破坏。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会让主动脉内膜出现薄弱点,当血压骤升,比如情绪激动或受寒冷刺激时,血液会冲破内膜形成裂口,中膜弹力纤维层被高压血流撕裂,形成真假腔分离。而且病情进展风险极大,夹层可能向远端延伸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心梗,或向心脏方向扩展压迫主动脉瓣引发心衰,破裂风险随时间呈指数级上升。
有四类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高血压患者在寒冷刺激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叠加情绪波动,收缩压≥180mmHg就易突破血管耐受阈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钙化处易形成溃疡成为夹层起始点,此类患者中60%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妊娠期女性孕期血容量增加20%-30%,血压升高叠加激素改变,胎儿压迫腹主动脉可能诱发夹层向腹腔延伸。先天性血管病变者,像马凡综合征患者主动脉中膜胶原纤维缺陷,大动脉炎导致血管慢性炎症侵蚀,发病年龄较早且病情更复杂。另外,10月气温日较差超15℃时,主动脉夹层发病率较夏季升高3 - 5倍,寒冷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收缩压额外升高20 - 30mmHg。
不同高危人群如何防控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患者要做好防控。每日监测早晚血压,目标值≤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晨起避免骤然起床,冬季外出穿戴三层保暖,室内外温差>10℃时需过渡适应。还可通过正念冥想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管理情绪,避免争吵或高强度运动。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采用地中海饮食,每日坚果摄入≥30g,深海鱼≥2次/周,结合每周150分钟快走或游泳的有氧运动。同时进行药物强化治疗,用他汀类药物使LDL - C目标值<1.8mmol/L,联合ACEI类药物延缓血管重构。
妊娠期女性要进行专项管理。备孕前进行主动脉超声筛查,孕早期每月监测血压及主动脉直径变化。妊娠中晚期若出现持续>20分钟的胸背部疼痛,需立即行CT血管造影排查。
先天性血管病患者要建立监测体系。马凡综合征患者每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大动脉炎患者每3个月监测C反应蛋白及血管造影。当主动脉根部直径>50mm或年增长>3mm时,需考虑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急性发作咋识别?急救要注意啥?
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时疼痛有典型表现,呈“撕裂样”或“刀割样”,常从胸骨后向背部、下颌或腹部放射,和心绞痛的压榨感不同。疼痛部位转移提示夹层向远端延伸,突发呼吸困难可能合并心包压塞。
现场急救有四步流程。先稳定生命体征,立即平卧,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收缩压,目标心率<60次/分。血压过高时,可考虑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辅助降压(需监测血压)。接着进行镇痛镇静处理,肌注吗啡控制疼痛。转运时使用颈托固定头部,避免搬动增加主动脉压力,救护车提前通知医院启动绿色通道。入院后立即进行CT血管造影明确破口位置,A型患者需在24小时内完成开胸手术,B型患者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要知道,每延迟1小时手术,死亡风险增加1% - 2%,48小时后A型患者死亡率可升至50%以上。
此次事件凸显气候变化与基础疾病管理的致命关联,四类高危人群应建立防护体系,结合个体预防与医疗响应降低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