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焦作博爱三渡湾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又感动的溺水救援事件。当时气温高达31℃,众多居民聚集在此消暑纳凉。然而,意外突然降临,一名男孩在水中玩耍时不慎溺水,身体面朝下漂浮在水面,四肢无力,情况十分危急。岸边围满了惊慌失措的群众,却无人敢下水施救。就在这时,退役军人路宏超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迅速游向男孩,将其抱起并带回岸边。上岸后,路宏超凭借专业的心肺复苏(CPR)和正确的排水操作,成功挽救了男孩的生命,随后默默离开现场。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公众对溺水急救知识的广泛关注。
溺水急救误区大揭秘,科学流程快掌握
在此次救援中,路宏超并未采用民间常见的"倒挂控水法",而是直接实施CPR。实际上,"倒挂排水"是错误的急救操作,它不仅可能延误黄金抢救时间,还可能导致误吸损伤气道。《美国心脏协会(AHA)溺水急救指南》指出,控水仅适用于有活动性呕吐物阻塞的情况,常规急救应优先恢复呼吸循环。正确的急救流程应分阶段进行:首先判断溺水者的意识与呼吸;接着呼救并启动急救系统;然后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与人工呼吸交替;若有AED设备,应尽快使用。研究数据表明,早期CPR可将溺水者的存活率提升3-5倍。对于儿童溺水,还需注意使用"头后仰抬颏法"开放气道,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
公众急救教育刻不容缓,实施路径看这里
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7%,与部分发达国家超80%的普及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类似事件中"围观者无动于衷"的根源所在,人们因缺乏急救技能和信心而不敢施救。为改善这一现状,可采取三层次推进策略:一是将CPR模拟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作为必修课;二是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要求,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实现标识标准化;三是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急救开放日"等常态化培训。此外,还为大家提供了"5分钟急救技能速查表",涵盖判断生命体征、胸外按压定位、人工呼吸防护膜使用等关键步骤。
退役军人救援启示多,社会各方需行动
路宏超作为退役军人,其军事急救培训经历对此次救援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凸显了退伍人员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巨大潜能。建议将急救技能纳入退役军人职业转型支持体系。同时,此次事件也揭示了"旁观者效应"与"责任分散效应",相关法律中的"好人法"保护条款可消除人们的救助顾虑。主流媒体在进行急救科普时,应采用"情景模拟+专家解读"的形式,避免只聚焦英雄事迹而忽略知识传递。
此次事件充分体现了"黄金4分钟"急救原则与科学施救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成为"急救生命链"的关键环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急救教育是基本人权",呼吁大家主动参与急救培训,提升社会公共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