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湛江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又欣慰的野外水塘溺水救援事件。三名未成年人私自跑到野外水域嬉戏,其中一名学生因体力不支不幸溺水。当被救上岸时,该学生面部发黑,呼吸心跳都已停止。好在一位00后救生者凭借所学的急救知识,在浑浊的水下迅速定位到溺水者,并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同时,周围群众拨打120并开启免提,让医生远程指导急救。救生者配合着医生的指导,持续施救20分钟,最终成功挽救了溺水学生的生命。这一事件不仅凸显出野外水域安全监管存在漏洞,更让人们意识到急救技能普及的紧迫性。
溺水急救,这些关键问题你了解吗?
- 黄金抢救期的紧迫性:对溺水者来说,“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在4分钟内溺水者未恢复呼吸心跳,脑损伤风险会急剧增加。就像这次救援,虽然持续20分钟的施救最终成功了,但其实已经超出了最佳的抢救时间窗口。每延迟1分钟进行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7 - 10%,可见时间就是生命。
- 急救技能缺失的普遍性:中国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多数公众未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急救知识覆盖率不足30%。而此次事件中的00后救生者,正是因为学习过急救课程,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操作,这也反衬出急救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 现场协调与资源利用不足:在急救过程中,只能依赖手机免提远程指导,这暴露了普通民众缺乏急救设备(如AED)和应急物资(如漂浮救生工具)的现实问题。建议在公共场所配置急救包,并标注使用说明,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发挥作用。
溺水急救,标准化解决方案来了!
- 施救流程分步指南:
- 现场评估:施救者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二次溺水。就像这次事件中的水塘,环境浑浊,存在潜在风险,如果施救者贸然行动,很可能也会陷入危险。
- 开放气道与控水:应优先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无需过度控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指南明确反对倒置控水操作,因为过度控水可能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时机。
- 心肺复苏(CPR)要点:按压深度要达到5 - 6厘米,频率保持在100 - 12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严格按照这些要点操作,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急救资源联动机制:推广“急救四步法”,即呼救(拨打120并开启免提)、施救(进行CPR)、防护(使用AED)、转运(保持复苏状态直至专业人员接手)。通过这四个步骤的紧密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溺水者的生命。
溺水预防,多维度策略来守护!
- 青少年安全教育强化:学校应将防溺水课程纳入必修课,并结合VR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家长也应签订暑期安全承诺书,禁止孩子私自前往非正规水域。
- 社区与水域管理优化:农村地区的水塘要设置警示牌与救生圈,配备简易救生绳索。社区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急救开放日”活动,普及家庭急救箱的配置标准。
- 政策层面推动:建议将CPR培训纳入驾校、教师资格认证等职业考核,提升全民急救技能的覆盖率,让更多人在关键时刻能够伸出援手。 这起溺水救援事件不仅彰显了急救技能对生命的挽救价值,更揭示了健康教育与公共安全体系存在的待完善环节。希望社会能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共识,大家可以通过红十字会等正规渠道学习急救课程,共同加固公共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