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厕所途中不要冲水”这一健康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上厕所时的个人习惯,并且和其他网友一起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相关健康风险。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发现部分人因为有洁癖或者患有强迫症,会在上厕所的中途进行冲水。针对这一现象,医学专家明确指出,这样做很可能会增加病菌传播的风险。随后,该话题经过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卫生习惯。
中途冲水,病菌危害知多少?
当马桶进行冲水操作时,水流形成的漩涡会产生高速气旋。这个高速气旋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将粪便里的各种病菌带到空中。如果在冲水时没有盖上马桶盖,那么水滴所携带的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就会悬浮至1米高的空中。这些带有病菌的水滴会污染卫生间的物品表面和空气。有研究显示,在未盖马桶盖冲水之后,每平方厘米地面的菌落数能够达到3700 CFU,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安全标准。
这些病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体。一方面,人们可能通过呼吸道将空气中的病菌吸入体内;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使得病菌传播到手上,再通过手接触口腔、眼睛等黏膜部位进入人体。一旦病菌进入人体,就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比如尿路感染、肠道疾病等。对于女性来说,由于其尿道较短,并且距离肛门较近,所以感染病菌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而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他们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尤其是在排便过程中进行冲水时,人体距离马桶更近,病菌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比如说,在排便时,人体的臀部、腿部等部位距离马桶很近,带有病菌的水滴很有可能直接溅到这些部位的皮肤上,如果此时皮肤有微小的伤口,病菌就更容易侵入人体。
不同马桶,冲水风险大不同
蹲便器采用的是直冲式设计。在冲水时,其产生的气旋高度能够达到一人高,而且飞溅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卫生间。这是因为蹲便器的水流冲击力更强,强大的水流在冲刷粪便的过程中,会将更多的粪便颗粒和病菌冲散到空气中,产生的悬浮颗粒数量更多。据相关研究表明,蹲便器冲水时病菌的扩散量大约为坐式马桶的3倍。
虹吸式坐式马桶相对来说情况要好一些。它是通过管道抽吸的方式来冲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花的飞溅。然而,即便如此,它仍然存在微量病菌扩散的风险。当虹吸式坐式马桶冲水时,虽然水花飞溅的程度降低了,但是仍然会有一些微小的水滴和病菌随着气流被带到空气中。
专家强调,无论使用的是哪种马桶,在冲水时盖好马桶盖都非常重要。盖好马桶盖冲水可以使细菌的释放量减少90%。因此,建议大家在完成排泄之后再进行冲水,这样可以缩短人体暴露在病菌环境中的时间。同时,为了降低接触污染的风险,推荐使用非接触式冲水装置,比如感应式冲水按钮等,这样可以避免手部直接接触马桶的冲水部件,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专家支招,科学如厕这样做
调整行为习惯对于保障如厕卫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冲水动作统一安排在如厕结束后。这样做可以避免在排便过程中冲水导致病菌扩散,减少人体接触病菌的可能性。其次,在如厕前要确认马桶盖处于闭合状态,如厕结束后要立即盖好马桶盖再进行冲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菌随着气流扩散到卫生间的空气中。对于那些对卫生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如果觉得在中途不冲水心里不舒服,可以使用消毒湿巾来擦拭马桶内的粪便,以替代中途冲水的操作。
卫生间的清洁和通风也不容忽视。卫生间需要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台面、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这些区域人们在使用卫生间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如果不及时清洁消毒,很容易成为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源头。同时,要保持卫生间的通风良好,可以打开窗户通风,或者使用排风扇加速空气流通,这样有助于病菌的沉降,降低空气中病菌的浓度。
特殊人群,如厕防护有重点
女性在如厕后应及时从前向后清洁外阴,这是因为女性的尿道较短且距离肛门较近,如果清洁顺序不当,很容易将肛门处的病菌带到尿道,从而增加病菌侵入尿道的风险。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护效果,女性可以选用银离子抗菌内裤。银离子具有抗菌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病菌对身体的侵害。
当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应每日对坐圈进行消毒。可以使用专门的马桶清洁剂或者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同时,为了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使用的毛巾,避免混淆,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毛巾。这样可以减少病菌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
外出使用公厕时,由于公厕的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病菌传播的风险更高。因此,建议随身携带单片包装酒精棉片。在使用公厕时,用酒精棉片擦拭马桶的坐圈、冲水按钮等部位,进行简单的消毒。使用公厕时要避免手机等物品接触台面,因为台面可能被很多人接触过,上面会残留大量的病菌。如厕后,一定要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确保将手上沾染的病菌彻底清洗掉。七步洗手法包括洗手掌、手背、指缝、指背、拇指、指尖、手腕等部位,每个部位都要认真清洗,时间不少于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