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它可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而且,脑卒中的急救时间非常紧迫,每延迟1分钟救治,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然而在家庭急救中,很多人会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致命后果,所以科学急救十分必要。
家庭急救中的常见误区及危害解析
- 误区一:剧烈摇晃或拍打患者 很多人在发现家人突发脑卒中时,会因为惊慌而剧烈摇晃或拍打患者。但这种剧烈动作危害极大,可能引发或加重脑出血、神经损伤,甚至造成颈椎损伤。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轻声呼唤患者,仔细观察其意识与呼吸状态,避免不必要的移动。
- 误区二:忽视轻微症状或延误就医 有些患者出现的症状比较轻微且短暂,比如一过性肢体麻木,这时候很多人会误认为是疲劳或低血糖,从而轻视这些症状,导致错过黄金救治时间。有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者中约30%因延误就诊导致严重残疾。所以,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哪怕很轻微,也不能掉以轻心。
- 误区三:擅自喂药、喂水或使用急救药物 擅自给患者喂药、喂水或使用急救药物存在很大风险。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喂药、喂水容易导致呛咳、窒息。而且错误用药,比如盲目服用阿司匹林或降压药,可能加剧出血或导致低血压。所以,除非有医护人员远程指导,否则禁止任何饮食或药物干预。
- 误区四:随意搬动患者或强行矫正体位 随意搬动患者或强行矫正体位也不可取。不当搬抬可能造成骨折、脊髓损伤,或者因体位不当阻塞气道。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若非处于危险环境(如火灾),应让患者原地平卧,头偏向一侧,这样有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要避免枕头过高阻碍呼吸。
科学急救步骤与日常预防策略
- 急救五步法
-
立即拨打120:发现患者有脑卒中症状后,要马上拨打120,明确告知症状,比如“患者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并提供具体地址,同时记录发病时间。
-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置于侧卧位,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异物,一定不要喂食或垫高头部。
- 使用“中风120”快速识别:“1看”,观察面部是否不对称,比如口角歪斜;“2查”,让患者双手平举,查看是否单侧无力;“0(零)等待”,确认异常后立即送医。
- 稳定患者情绪:轻声安抚患者,避免其因焦虑过度用力,导致血压骤升。
- 陪同就医时准备信息:记录患者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及症状变化细节,方便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
- 日常预防与健康管理
-
风险人群监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
- 环境优化:家中可以铺设防滑地砖,床边设置紧急呼叫设备,减少患者跌倒风险。
- 定期演练急救流程:家庭成员学习“BEFAST”口诀,即Balance失衡、Eyes视力异常、Face面部歪斜、Arms手臂无力、Speech语言障碍、Time立即送医,提升应急能力。 脑卒中急救的核心原则是“时间即大脑”,我们一定要避免上述四大误区。呼吁大家通过学习科学急救知识,比如“中风120”口诀,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平时要多关注症状预警信号,千万不要因为侥幸心理延误救治,这样才能降低致残率,挽救生命。
-

